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羽 《传媒》2019,(15):67-69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上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通过大众传媒塑造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可和文化认同,是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纪录片作为一种能够展现本国文化、传播意识形态、增强国家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处于东强西弱国际传播劣势的中国而言,传播权是一项必须争取的基本权利。新疆的大众传媒是中国在新疆地区实施国际传播的主要载体,以省级媒体身份,代表国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传播。然而,新疆媒体生存空间狭小、欠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加快新疆传媒业发展,形成优势传播品牌,在特色传播中营造更佳的国际传播环境,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完整地展现我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各城市在国际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际对中国的认知。英美媒体凭借其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传播手段和经验、较高的媒介使用率以及英语语言优势,在他国媒介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主流报刊关于桂林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反映桂林这一国际旅游城市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的媒介形象,并针对旅游城市媒介形象的构建与国际传播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4.
电影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构国家形象的目的是承担在国际上从正面或侧面的宣传中国的正确形象,与此同时展现了中国当下的实力以及发展水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众传媒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进而也是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而电影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国产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国家形象"的媒介方式,同时也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国家发展方略,其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新闻媒体作为当代主要的大众传播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大众传媒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其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当然,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这时,科学、合理的媒体角色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角色的建构需要政府、公众、媒体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推动和努力。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向世界传播和谐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大众传媒应该而且必须提出有效的传播策略,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建构具有影响力、感染力、传播力、竞争力并被世人所共识的文化价值体系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政治传播,善于利用发达的媒体管道推广自身形象,提升自身政治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视与社会舆论、国际舆论的良性互动、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加强了政治公关的力度.这些新变化从中国政府发言人制度的迅速推进可以得到证明.本文选择2003~2009年,也就是温家宝担任总理职务至今,每年"两会"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样本,从记者招待会问题的主体结构、提问类型等环节入手,对其进行政治传播学解读,考察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特征,分析国际传播格局中的中国对外传播理路.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工具与载体。"①媒体传递的信息不仅影响着一国民众对于本国形象的感性认知,还能影响到国外媒体和公众对该国形象的整体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急时刻,国家主流媒体的传播表现更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9.
浅议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琳 《中国广播》2009,(6):67-70
国家形象是某一国家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它直接并有力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外交与商业活动。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对外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高校形象就是高校品牌,良好的形象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高校形象的塑造取决于高校信息的有效传播,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高校形象塑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高校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基点,用传播学视角分析大众传媒的双面影响,进而就高校形象塑造提出了及时准确地塑造与传播形象、有效发挥校园大众传媒的优势、合理利用校外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以及充分与社会大众传媒良性互动的大众传播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使用英语作为传播语言,对提高国际传播地位,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媒体对外传播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后,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影响力,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也是当前媒体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浪潮猛烈冲击的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因此,大众传媒的国家形象塑造作用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日益发达,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政治、社会生活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行业、团队和个人都必须关注自身在传媒镜像中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遭到扭曲,直接关涉着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关涉着大众的评价。法制工作者当然不能例外。因而,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兴媒体。展现法制工作者正义、公平与温情的形象,就成为现代法制工作者一种应当具备的技能。  相似文献   

14.
对于国际新闻而言,客观并非其第一准则,而是有筛选和目的性的,这是一种国家文化输出的手段和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体现。国际新闻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国际新闻对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作用不同。就国际新闻信息发出者而言,国际新闻能起到以下作用(1)就国际问题设立议程和影响国际舆论;(2)给本国或外国树立形象;(3)输出文化价值观。传播是行使权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不仅在国内如此,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国际传播对于国际权力政治有十分重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周凯 《传媒》2015,(22):78-80
中国梦作为崭新的国家形象,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际体育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有着独特的传播功能,在塑造并传播中国梦形象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际体育赛事传播功能的研究,论述了其对树立国家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是区域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人民日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勾画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在受众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内蒙古自治区报道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冯霞 《新闻界》2008,(2):79-80
本文认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邱红梅 《大观周刊》2012,(34):260-260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辐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载体,它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迎接其带来的挑战,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形象必须要经过传播,才能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形象.国家形象唯有在对外传播中才能真正塑造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跨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了构建国家形象的主要传播手段. 中国的国家形象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国家形象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中所形成的形象,即他人认同".①这也就表明国家形象是一种外在的"评价和认定",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和认识,是可变化的,存在着差异和不一致性.换句话说,国家形象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理解的,它"既不是由该国的客观现状所决定,也不是由该国的自我标榜所认定的,它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承认,而这种认可和承认又深深根植于认知主体所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识结构或共享的意义符号系统".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媒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它们自身的形象也往往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塑造主流媒体“真实可信”的国际形象,成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确立中国积极形象的一个关键部分。全球公众在对中国形象,包括中国传媒形象进行认知时,早已接受了占国际主流的西方大众传媒对中国的描绘。长期以来,虽然中国的电视台在国内公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但在国际上,却被贴上了“党国媒体”的标签,影响公信力的发挥。锻造内功的改革和发放外力的传播要同时并举,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国家电视应该转向公共服务体制,在全球市场中,吸取西方传播思想和制度设计的精华,建设具有民族传统和中华特色的当代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