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于庆 《班主任》2014,(1):44-45
小琳是一年前转到我班的住宿生。小琳三岁时,母亲病逝,她随姨妈一起生活。小琳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跟她沟通。  相似文献   

2.
我的童年差不多是在孤独中度过的。我出生在中国重庆,父亲是个传教士,母亲刚生下我就去世了。在我两个月时,父亲把我送到西弗吉尼亚的摩根镇——母亲最亲密的妹妹住在那里。我便在母亲度过她少女时代的那所房子里生活着。露丝姨妈在家时,对我总是关心备至。可她是全家唯一挣钱的人,所以不得不一周六天地在外面上班。一个人呆在这座又老又旧的房子里,我感到一阵阵的孤独。在露丝姨妈回家前。我经常坐在母亲照片下的地板上——照片上的她刚20岁,亲切的脸庞,乌黑的眼睛,黑色的卷发。有时,我也跟照片上的她说说话,可当我淘气犯错时,却从不敢去看她。我的脑海  相似文献   

3.
一顿午餐     
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明天,就看我们今天有着一些怎样的孩子。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进城来,你若能陪我去某处吃饭就太好了。你的姨妈:娜迪亚娜迪亚姨妈是我母亲的姐姐,母亲生病时,她就把我当做子女照顾。她对我们要求很严,但从不做愚蠢的限制,只要求我们不影响他人,对自己也没有危险,我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相信她相当富有,可是她却居住在乡村的农舍里,只有一个女佣照顾她,帮她料理家务。一年中她进城一两次,买衣服或者是看表演。这次是我上大学一年级时。我父亲有一个大家庭,我每月只有5镑钱做生活费,这本该够用了,可是我却时常感到…  相似文献   

4.
波利安娜     
精彩导读11岁的小女孩波利安娜在父母去世后,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姨妈家。姨妈是个有钱的老小姐,正直、秀丽,但是非常古板,不苟言笑。出于责任,姨妈对波利安娜过分严格。波利安娜用父亲教她的"快乐游戏"来忘记烦恼,努力寻找每件事里值得高兴的地方。日子一天天过去,在这个阳光女孩的感染下,每个人都玩起了"快乐游戏",整个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姨妈那如黑白照片般乏味的生活,终于也变得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今年52岁,母亲只有41岁。他们结婚那年,父亲30岁,母亲19岁。据说父亲当年一眼便看中了母亲,于是每天都不辞辛苦地翻过那座很高很高的山去看母亲。但母亲并不领情,父亲后脚刚进门,她前脚便跨了出去,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满身灰尘的父亲。后来我从姨妈那里打听到,母亲是嫌父亲年纪太大,她认为那样的大龄青年不是花心就是家里穷得叮当响,总之就是不符合她的标准。我的外公、外婆倒是对父亲另眼相待,因为父亲每次去时,没得到外公、外婆的同意,绝不去追跑出门的母亲,而是陪着外公、外婆闲聊或者帮忙干活。看着父亲屋里屋外忙碌的身影,外婆…  相似文献   

6.
【内容简介】11岁的波利安娜在父母去世后,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姨妈家。姨妈是个有钱的老小姐,正直、秀丽,但是非常古板,不苟言笑。出于责任,姨妈对波利安娜过分严格,波利安娜就用父亲教她的"快乐游戏"来忘记烦恼,努力寻找每件事里值得高兴的地方。日子一天天过去,在这个阳光女孩儿的感染下,周围的每个人都玩起了"快乐游戏",整个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姨妈那如黑白照片般乏味的生活,终于也变得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赢家     
19岁的表妹和她妈怄气,离家出走来我家,见面就郑重告诉我,不要告诉姨妈也就是她妈她来我家了。我一面信誓旦旦保证绝对不会告诉姨妈,一面趁表妹洗澡的时间给姨妈通了电话,让她放心。做了妈妈的我知道,孩子的出走能带来多大的恐慌。  相似文献   

8.
[病文入院] 上周到姨妈家玩儿,听姨妈讲表妹的故事,我不由感动了. 9岁的表妹是一个小公主,在正常的情况下她甚至不能为自己倒杯牛奶. 两周前,姨妈感冒得厉害,她最担心的就是表妹这个小公主将怎么办.表妹回到家里,姨妈告诉她自己生病了,不能为她做晚饭,帮她洗澡.表妹却答复她都能行.那天下午,表妹真的表现得特别乖,显得非常懂事,而且很心疼姨妈,关心姨妈,还帮了姨妈不少忙.姨妈从内心里感到幸福. 听着姨妈讲表妹的故事,我真的感动了——表妹不是一个小公主,而是一个甜美、善良的小天使!  相似文献   

9.
王志国 《中国德育》2007,(12):46-46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把对学生的爱蕴于心、溢于表,更要把爱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1.在亲昵的称呼中感受爱。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不但反映着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且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礼貌得体的称呼,可以有效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如:对闫梦婷同学,我叫她"婷婷";对闫梦晓同学,我叫她"小晓"。她们说:"我妈妈就这样叫我,我喜欢老师这样称呼我。"恰当的称呼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  相似文献   

10.
亲亲的额吉     
额吉,是蒙古族人对母亲的称呼。第一次见她,她正站在门口。我大大方方地叫了一声:“妈妈!”她拉着我的手,眼睛眯成一条细细的缝:“叫额吉!”于是,我就叫她额吉。这一叫,就是十年。十年前,我和毕力格相爱了,但遭到他父亲的坚决反对。毕力格的父亲是地道的蒙古族人,希望自己的独子也能找个蒙古族姑娘。  相似文献   

11.
[病文入院] 上周到姨妈家玩,听姨妈讲表妹的故事,我不由感动了. 9岁的表妹是一个小公主,在正常的情况下她甚至不能为自己倒杯牛奶. 两周前,姨妈感冒得厉害,她最担心的就是表妹这个小公主将怎么办?表妹回到家里,姨妈告诉她自己生病了,不能为她做晚饭、帮她洗澡.表妹却答复她都能行.那天下午,表妹真的表现得特别乖,显得非常懂事,而且很心疼姨妈、关心姨妈,还帮了姨妈不少忙.姨妈从内心里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12.
旅人的心     
或是因为年幼善忘,或是因为不常见面,我最初几年中对父亲的感情怎样,一点也记不起来了.至于父亲那时对我的爱,却从母亲的话里就可知道.母亲近来显然在深深地纪念父亲,又加上年纪老了,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了又说:  相似文献   

13.
一碗牛肉面     
读大学的那几年,我课余在姨妈的饭店里打工。不为生计,只为了磨练一下自己。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饭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父子。说他们特别,是因为那个父亲是个盲人,他的脸上密布着重重皱纹,一双灰白无色的眼睛直视着前  相似文献   

14.
姨妈     
予末 《中学生百科》2012,(13):40-42
姨妈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出过这个小小的县城也没有见过飞机轮船长啥样,说起话来也是一口土帽子话,别人只需要听上三句,就知道她没多少文化。但是姨妈跟所有的农村妇女都一样,都有一肚子自己的经念叨。"没有文化就要被欺负",对我说这话也是她每天的  相似文献   

15.
采写李婷是因为她成绩突出,也是因为她单亲的家庭背景,对此李婷很不以为然。她不喜欢别人为这个同情她,她不喜欢被同情的感觉,所以现在的班上没人知道她三岁时父亲就死于一次事故。不过一说到她父亲,李婷眼里的泪水就越积越多,以至于很不好意思地问我要口纸,而我又没带,幸好桌上有一筒卫生纸算解了围。李婷记忆中还有点父亲的影子,她在学步车里,她父亲带着她在斜坡上推她玩。三岁大的孩子能有多少记忆呢?她外婆说到她父亲时总是一腔深情,好人啊,难得的好人啊。十几年被岳母如此叨念的男人一定好得不能再好。然而李婷在我面前落…  相似文献   

16.
那一年夏天,我越过千山万水去看望我远在乡下的爷爷奶奶。爷爷家有个邻居叫雅嘎黛,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婆。老太婆很不爱干净,家里乱成了一团,她双手的指甲里满是污垢,头发也跟茅草一般凌乱地蓬着,邻里们都叫她"斑婆"。我问爷爷奶奶别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她,爷爷奶奶都说是因为雅嘎黛的衣服上打满了补丁,远远看去就像只斑斑点点的瓢虫,所以人们都叫她"斑婆"。"孩子,我一个老太婆已经过了嫁人的年龄,还打扮得那么光鲜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收集阳光     
在芝加哥,有位叫麦克的小伙子,他11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扔下他,和一个他不认识的男人去了纽约,她说,麦克的父亲是个不配有家庭的人。而父亲却说麦克不是他的儿子,要送他去社会福利院,这时,祖母把他领回了她的家。麦克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而父亲又总是酗酒,难得回去看祖母。麦克13岁那年,他父亲因为伤人进了监狱,当他跟着祖母去探望父亲时,父亲瞪着凶恶的眼睛对他说:你不是我儿子,不要让我再见到你。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想过要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18.
姨妈的变化     
我的姨妈是从事公交售票员工作的,由于公交车改为“无人售票”车了,伴随着我姨妈的便是下岗。有人劝说姨妈去当钟点工,她听了大为不满,还忿忿地说:“钟点工是乡下人干的,就算收入再高,我也不干。”下岗后的姨妈终日垂头丧气,心灰意冷,失去工作对她来说,除了烦恼还是烦恼。父母得知此事后劝说姨妈:“当钟点工也是服务工作,和我们‘经理’的工作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一点也不丢人,去试试吧……”姨妈若有所思地听着,还不时地频频点头,最后终于下了决心,说:“好吧,我去当钟点工。”对姨妈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做钟点工是个不错的选择。第一…  相似文献   

19.
两碗牛肉面     
我读大学的那几年,每逢双休日就在姨妈的小饭店里打工,不为生计,只是为了磨炼自己,体验一下生活。记忆中,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说他们特别,是因为那父亲是盲人:一张密布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我逃避,困难会跟我一生——"吻"书女孩在2013年夏天的高考季中,香港有一名特殊的状元——被称为"小海伦·凯勒"的曾芷君。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双目失明、严重弱听、手指触感缺陷。可是曾芷君在"三感不全"的成长历程中,以双唇代替双手,唇读凸感盲文进行学习,最终取得了3科5++,2科5+的优秀成绩,这个成绩在香港高考中相当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