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东西方的历史、人文的迥异,京剧与西方歌剧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主要包括:写实与写意的区别,一个更侧重于写意而另一个则侧重于写实。中国京剧普遍善于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西方歌剧却始终追求逼真的表演效果;唱腔的不同,京剧的唱腔与西方歌剧的歌唱在方式上是有差异的.京剧采用的是“吟唱”体系,西方歌剧采用的是“咏唱”。 差异的产生一是由于二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京剧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综合,西方歌剧却是诞生于西方特殊的、奔放的文化环境;二者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国的京剧形成在清朝,属于封建社会性质下的艺术表达形式;西方歌剧形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属于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日益激烈产生的碰撞式的艺术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京剧和欧洲歌剧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由于它们诞生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以及政治体制、民族性、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京剧的写意风格和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形式以及欧洲歌剧的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欧洲歌剧演唱艺术形式。文章从戏剧的起始源头、发展脉络对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作了阐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3.
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京剧运用虚拟的表演手法非常普遍,而西方歌剧始终追求逼真的表演效果。  相似文献   

4.
京剧的源流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也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或“东方歌剧”。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18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组织“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  相似文献   

5.
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两者却都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舞台。中国人如何用最地道的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京剧,如何通过两种艺术的共通与交融更好地了解并爱上歌剧?这也是本次国际英语大赛的初衷——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京剧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京剧则是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的典型代表。京剧艺术的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表演,构成了中国京剧独特的表演体系。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以后,中国大陆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人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由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籍)组织,高朗亭率领。他们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拨子、梆子和罗罗腔等,由于声腔和剧目都很丰富,很快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的演员转人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合作。由于“…  相似文献   

7.
我们演京剧     
当主题活动“爱北京爱家乡”进行到“说一说北京什么最有名”时,孩子们立刻提到了京剧。“我爷爷会唱京剧”,“外国人到北京都爱看京剧”,“爸爸给我讲过,京剧有好多种脸谱”。于是,京剧成了全班关注的焦点。最初孩子们对京剧的印象是:华丽的服装、优美的唱腔、高超的武功、神奇的脸谱。由于孩子们最了解、最容易  相似文献   

8.
魅力京剧     
小朋友,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知道“京剧”中的“京”是什么意思?对了,指的是咱们北京。在200多年前,许多地方戏剧表演团来北京为清朝的乾隆皇帝祝寿。表演结束后,一些戏剧团就留在了北京,几种地方戏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京剧”。  相似文献   

9.
国粹之恋     
国粹之恋——中国京剧节巡礼赵晓东很少有人知道,1993年春,中国大陆“海协会”负责人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负责人辜振甫在新加坡相遇握手,彼此的问答是由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开始的。原来,江道涵与辜振甫都是京剧迷,会谈前,双方在休息厅见面。汪道涵想同...  相似文献   

10.
歌剧表演艺术是西方音乐的舶来品。从上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歌剧表演开始被更多的中国音乐创作者所认可,并融合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的歌剧表演艺术。本文将就中国歌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进行阐述,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京剧表演的综合美、格式美、程式美和流派美等美学特点,为活跃的民族艺术实践提供正确的审美向导,有力地推动民族艺术实践。为此,对中国古典声乐京剧艺术的发掘与开拓,对现代声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体的美学观照与全方位的系统梳理与概括,有助于体察中国声乐美学的理论传统与特色,从而为确立中国民族声乐体系或学派,探究和奠定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求新变革的时代浪潮、西方戏剧的影响和电影的诞生,推动了戏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发展演变.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以启蒙话语为主体,梁启超等高扬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提倡戏曲改良.启蒙思想家和学者积极参与改良戏曲的创作,戏曲演员和表演团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台样式和全新的演员培养方式,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的改良取得一定的成绩.近代戏曲改良运动,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陷,但却使中国传统戏曲再一次焕发了活力,迈出了古典戏曲现代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源于西方的歌剧艺术,“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伴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解放区,始终坚持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宝贵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此.中国现代歌剧这枝艺术奇葩,绽放于世界艺术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14.
云南戏曲谚语总结并保存了大量戏曲艺术经验,记录了观众的戏曲接受心理和戏曲观、反映了云南戏曲的演出习俗,具有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云南戏曲的内容主要由戏曲艺术经验总结、表演习俗、观众评论组成,特别在戏曲谚语中表现出以德为先、惩恶劝善、情为主导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是一部简化了的云南戏曲史,对研究中原主流戏曲文化对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形成演变、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中国声乐学派"需要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支撑.汲取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有机养料,会促进"中国声乐学派"在唱法探究上的日益成熟.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体系必须走一条融会中西、兼容并包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6.
小提琴传入中国近200年间,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小提琴艺术与戏曲艺术相融合的道路艰难曲折,也曾饱受争议。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不少成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传统戏曲的沃土中吸收营养,融合借鉴了不少曲调、唱腔和技法,既发挥了小提琴音质、音色和技法等方面的特质,又更好地表现出乐曲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气质和风格。通过分析小提琴与戏曲艺术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脉络,也对在这条道路上奋力探索的一代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小提琴作品做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7.
在京剧的起源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陕西的皮影戏中,其证据有二:一是经间接的田野调查后,认为二簧产生于陕西南部兴安府东边一带;二是经深入比较陕西皮影戏与早期京剧的表演风格与舞台特点后,认为西皮腔最早产生于皮影戏,且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皮影戏中。此说对于“京剧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亮亮 《天中学刊》2005,20(1):110-112
人们对“样板戏”的接受和评价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到多元,由政治意识到艺术本体的转变过程。“样板戏”作为中国文艺的一个个案,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由依附政治到依附商业的转向,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20.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