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为一名即将入学孩子的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我想谈谈家庭中的幼小衔接教育。 一、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心理上形成当小学生的良好心态 一般来讲,大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孩子上学的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上学表明他“长大了”;二是觉得上学“新鲜”“很好玩”,背书包“很神气”,缺乏对可能出现困难应有的认识和应变能力。还有少数幼儿不愿意做小学生,留恋幼儿园的生活,这多是由家长不当的引导或恫吓造成的,使孩子觉得上学是一种可怕的、受罪的事情。 我在自己的孩子入小学…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也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威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重视对孩子的价值引导,提升其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爱生活、会生活的人;重视孩子公德心的塑造与养成。使其能融入公共生活;尊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孩子的成长以充分的空间;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我们班有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和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由于远离父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很多问题。祖父母、外祖父母和亲友毕竟代替不了父母。他们平日里也就是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对于孩子的学习要么是不管不问,要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孩子的生活,不是过于溺爱,就是放任自流。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个性比较封闭,性格古怪。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过早地缺失父母亲情,会给其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寄人篱下的生活体验,又会使一部分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4.
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养成了任性、高消费的习惯。如今,在他们身上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他们有抱负,但是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念和毅力;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心,但往往不注意关心别人、缺乏同情;他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不愿为美好的生活付出辛勤的劳动;他们智力发展的较快,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他们成人感确立的较早,但依赖心理很强……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74-75
一年级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美好的想象,他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许多长辈围着他们转。他们喜欢戴高帽子。但自控能力却很差;喜欢模仿又“唯我独尊”。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相似文献   

6.
答父母问     
孩子不守纪律怎么办?西安一位母亲来信说:我孩子在学校不守纪律,上课随便走动,打扰别的同学听课,常常欺负弱小同学,恶作剧。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也采用过“冷处理,不理睬”方法,但孩子总是不见改好。我们真不知道怎样教育他才有效?答:的确,一方面,孩子的童年生活受到许多纪律限制,这与他们的活泼好动向背;另一方面,孩子如果缺乏纪律限制,将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客观地说,几乎所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打架、撒谎、恶作剧等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但作为自我约束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8.
张仕光 《师道》2004,(12):38-38
学校本应是学生的乐园,是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学校生活应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明亮,心灵越来越自由。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能说会道的嘴从此紧紧地闭上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上学前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困扰,幸福正与孩子渐行渐远,快乐也从他们身边悄悄溜走。孩子们常常扮演着“学习奴隶”的角色,自主权旁落,生活体验贫乏,缺失了童年本应具有的幸福色彩。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中,想必任何一位父母都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如打骂、威吓、体罚、限制行动等等,惩罚的目的当然是让孩子学好,民间也有“棍棒下面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土块”等说法。到了八十年代;许多人惊呼家庭里出现了“小皇帝”;并把管教不严视为产生“小皇帝”的温床。 然而;孩子究竟是否需要惩罚,如果需要,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和怎样教育他们呢? 首先,应该肯定孩子是需要惩罚的,因为他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某些“问题行为”和错误倾向,如果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由发展,无异于对小树不加剪枝修理,将来也不会成才。…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亲子交流能及时沟通亲子感情,使孩子深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发现孩子真正需要引导和帮助解决的问题。可是,在育儿过程中,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交流能带来的益处,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幼儿无需交流持这种意见的家长认为幼儿是不需要交流的。其理由一是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他们更多地依赖父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与之交流也不会形成所谓的“代沟”;二是在孩子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公众问题意识的缺乏和缺少足够的机会。从小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其实他们就是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泄界。在小时候,他们会经常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个东西是这样而那个东西却和它不一样?”,但是,在我国由于公众科学素养和问题意识的缺乏。父母经常会用“这些事情你长大了就知道”“现在我没空,以后再告诉你”之类的话来搪塞,更有甚着,还有一些家长经常以保持干净为由,把小孩用来探究的玩具当做垃圾扔掉。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人手。一个人对父母、对同伴、对周围的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目前.多数孩子是处于独立个体化、娇生惯养、辈份观念淡的生活氛围之中,多数孩子获得到的被关爱情感是处于饱和状态。但是。笔通过观察发现孩子情感空间尤其是关爱情感空间是缺失、不完整的表现在:孩子们总在向成人索要关爱而自身却少有付出.甚至是不懂得他们也有付出的义务与责任;孩子总是任性地要求,要求得不到满足就过激甩闹,不懂得适当控制情绪。究其原因,笔认为是在培养孩子关爱的情感的教育中被成人给忽略了:成人总把自己关爱的情感一厢情愿地、无怨无悔地付出。只求把孩子的情感空间塞满被爱;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为人母之后,我就一直信奉这样一句俗话:“母懒子勤。”原因是为人师的我看到了太多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能力,看到了太多家长过度地保护他们的孩子。我不希望我和女儿步他们的后尘。因此在孩子面前,我常常表现得很“懒”。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这使家长和教师都普遍感到担心和困惑。如何使幼儿面对挫折正确把握自己,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奋进,克服赢得起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一般可以给孩子创设哪些“挫折情境”呢?  相似文献   

17.
《山东教育》2003,(21):127-127
关于青少年的素质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我总觉得现在学生的生活从童年起就太单调了。80年代以前许多家庭都有三五个孩子,父母收入不多,但孩子们都健康地生活、成长着;而现在家家都一个子女,父母收入多了,而且主要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反倒什么怪毛病都来了。我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特别丰富多彩,尽管那种早期教育是“杂烩”式的。  相似文献   

18.
龚红梅 《考试周刊》2012,(11):190-190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活富裕了,可孩子比原来少了,县城小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大多养尊处优,任性娇气;小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们不缺零花钱,缺乏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还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孤儿,部分学生性格孤僻。要管好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重担就落在了学校和班主任肩上。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如何顺利渡过“入学适应关”,是高校每一位新生都要面临的十分具体的一个问题,对此加以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说来,大学生入学后会碰到如下不适应。一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在中学时代家长为了支持孩子考大学,“承包”了孩子生活的一切家务,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习惯,致使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城里家境比较好的中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上大学失去了依靠,环境迫使他们必须独立生活,一切自理,于是生活上的不适应使产生了:吃不惯食堂的大锅饭、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洗衣服、不会合理花钱,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20.
读过鲁迅先生的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之后,我一直对旧中国那种“长者本位”的观念深恶痛绝。在这种观念之下,“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而我更对那些“觉醒”的父亲敬佩不己,他们“解放了自己的孩子”,从而使他们能更合理地做人,有这样的父亲的孩子是幸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