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和空间等因素是腐败现象的生成载体和背景,社会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以及特殊空间与腐败现象紧密关联,探寻腐败生成的时空因素,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有着生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反对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即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狠抓腐败案件尤其是大案要案的查处,严厉打击腐败行为,惩办腐败分子,有力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另一方面要切实认真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和民主监督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和扩展。他强调说:“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本文试就“法制是保证”这一点谈些粗浅的看法。法制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或认可的用以维护其利益和统治的法律制度。社…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反对腐败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本文力图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考察我国目前存在的腐败现象,揭示其产生的根源,为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经济领域腐败是制度缺陷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日趋泛滥关键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和体制不完善。要从根本上抑制经济领域的腐败,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或者说还不具备消除腐败的充分条件,但绝不是腐败自由泛滥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要坚决同已经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作斗争,又要努力做好消除产生腐败现象根源的工作,把查处案件、纠正不正之风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同加强制度防范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腐败现象,大面积腐败的出现说明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因此要彻底清除腐败,也只能通过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高校越是加快发展,就越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在预防。有效预防高校腐败现象的产生,必须从三个方面人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健全和完善制度,堵塞可能产生腐败的制度漏洞;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形成强大的反腐威慑力。  相似文献   

8.
经济领域腐败是制度缺陷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日趋泛滥关键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和体制不完善。要从根本上抑制经济领域的腐败,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腐败现象,大面积腐败的出现说明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因此要彻底清除腐败,也只能通过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腐败现象仍然滋生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执纪执法偏宽偏软。抑制腐败行为的一大良策是加大各种惩罚力度。首先,领导必须去掉隐衷,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其次,要编织严密的法律之网,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无处可逃;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使腐败分子倾家荡产;要加大纪律制裁力度,使腐败分子在政治上不得翻身;要通过媒体对腐败加以曝光,使腐败分子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11.
一、教育腐败是不正义思想和行为 认识教育腐败现象,惩治教育腐败。首先要对教育腐败进行界定。教育腐败的确切含义是教育中的腐败。腐败有三方面的意义:(1)腐烂;(2)(思想)陈旧;(行为)堕落;(3)(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往往是指特定的社会组织的混乱状态或人们的落后思想、堕落行为。进一步对腐败的本质进行认识,我们就知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属于腐败,是以现实社会的政治、道德准则去衡量和评判出来的。也即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反腐败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成本小于腐败收益、腐败现象的冲击、权力监督虚弱等原因造成了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坚持党纪约束与制度约束相结合,严惩腐败分子以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把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 ,用所谓的“对各种社会的危害是相同的”、腐败现象的“共发性”、腐败现象的“可控性”的论点加以概括 ,并把其作为共同的特点特征加以阐述 ,模糊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 ,忘却了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腐败现象属权力腐败 ,治理腐败应从权力制约入手 ,强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中国改革的进程,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并有继续蔓延扩展之势。其原因何在?对此,我们必须把腐败现象放在当前社会转型这个特定历史背牙下,对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寻根求源,从根本上找出其症结,从而深刻认识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败的艰巨性,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抑制腐败的发展,而最终消除腐败现象。一、腐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定产物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是权力与金钱的联姻。当今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视腐败为社会毒瘤,它严重地腐蚀着社会肌体,滋扰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侵害…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这已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腐败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财物性和非财物性腐败两大类。腐败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私有财产的伴生物,滋生漫延的特殊原因有社会的、体制上的、人们认识上的等原因。要最大限度地遏制,减少腐败现象,应当坚特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腐败现象已成为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影响干群关系的重大问题 ,引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权力腐败既是人民群众最大不满的根源 ,也是改革、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正确认识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 ,是关系到能否根本消除腐败的关键。反对权力腐败是一项社会工程 ,既要治标 ,又要治本 ;要从根本上预防、杜绝权力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反腐倡廉评价”显示:腐败现象对当前我国稳定构成威胁及给党和政府带来严峻挑战与考验.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应从权力本身说起,权力的公共性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导致腐败;转轨时期,特殊市场经济给腐败的滋生以温床;制约腐败制度的局限性和道德制约呈现出的弱化状态给腐败以可乘之机;社会上许多大案要案都与腐败有关.反腐倡廉应采取强力措施与对策:要完善制度,扎紧不能贪的篱笆;加强教育,筑牢不想贪的防线;深化监督与查处,高悬不敢贪的利剑.  相似文献   

18.
重点剖析当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及其滋生的心理原因,旨在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腐败及其滋生的本质,从而自觉地增强个人对社会腐败现象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腐败的含义与本质,深入分析腐败现象的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是做好反腐防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努力探索一条惩治预防腐败的科学途径,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20.
杜银生 《邯郸大学学报》1999,12(3):36-39,33
当前,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这巳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腐败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财物性和非财物性腐败两大类。腐败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私有财产的伴生物,滋生浸延的特殊原因有社会的、体制上的、人们认识上的等原因。要最大限度地遏制,减少腐败现象.应当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