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与“交往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近代以来上海都市公共领域的产生及其市民的交往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交往理性”的现实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特性要求的四个主要因素,即:传播主体、交往行为、公共性和公共舆论出发,研究作为新兴的个人意见表达和平等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博客对公共领域模式的四个方面的建构:博客演绎着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主体自我;促成了公共领域中的交往行为发生;搭建了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的空间;营造着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舆论氛围。文章通过论述以期对当前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理论发展扩宽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理论强调三个核心因素:公众,普遍利益上形成的公众舆论,讨论的理性、批判性和平等性。网络作为新兴媒介打破了第一媒介时代散播式的传播方式,其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网络空间匿名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奠定了有利条件.网络空间出现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出现了“独特”融合、网络空间的舆论兼具批判性和消费性、网络和权力机构的关系发生微妙转变,网络空间孕育着公共领域的又一次转型。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以资产阶级公众领域的结构为对象,将这一结构的运作规则概括为:平等交往、关注世俗、公开讨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中间地带,其开放特性给了所有人同样的进入机会,从而不受束缚地协商,自由地发表意见,结果是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在其中成型了,公共领域的文学和政治功能也因此有了发挥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成长起来。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与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家的主导作用明显。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会增强,并会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描绘为与政治系统、生活世界和市民社会依次对应的"共振板"、"交往网络"和"围墙内空间"。公共领域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是察觉和影响。在一定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公共领域与政治系统处于静止的(相对的)平衡状态;相反,当宪法和法律出现危机时,公共领域中的权威性结构便被激发、震荡起来,于是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的平衡被打破,它在同政治系统的斗争中捍卫、扩张自己的权益,并且开始对平时习焉不察的宪法体系进行重新诠释和重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市民社会的产物和表达个体意见的重要载体,西方公共领域通过对讨论内容、交往实践和讨论原则的规制,从三个方面发挥着伦理功能:政治事务的意见表达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公共领域的交往实践校正人们的交往偏差;公共领域的讨论规则滋养人们的道德宽容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步入全民网络时代的当下,需要公共领域平台熔炼公共智慧、铸造理性精神以及培育实践能力。对于"公共领域"而言,网络时代因其技术革新获得了网络匿名性、超时空性、参与的广阔性和多元化以及超强的互动性等优势,但也存在"合法性基础"的身份困境,面临着诸如"数码鸿沟"、"大众理性"和网络信息快餐化等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网络推手是存在于网络空间的重要现象,它参与了公共领域的重构,由此也引发出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借鉴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以文献实证和辩证分析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了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和重构,试图为网络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认为研究网络推手对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新模式,可以加快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管,维护网络公共领域中人们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3.
地方网络论坛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公共领域。本文结合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对地方网络论坛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网络论坛是一个公众自由交流的公共话语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形成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舆论,并由此凸显出广大市民公民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14.
地方网络论坛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公共领域。本文结合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对地方网络论坛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网络论坛是一个公众自由交流的公共话语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形成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舆论,并由此凸显出广大市民公民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联网、高速宽带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智慧城市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网络为公共空间和互动平台,以网民为主体,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网络舆论已经影响到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研究信息分享(弱关系)和情感分享(强关系)基础上网络公共领域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过程:结构性诱因、结构性紧张、网络互动、一般性信念(网络共意)、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引导网络公共领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公共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建设和对网民群体的价值观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公共领域健康发展,在网络公共空间形成文明、和谐、积极、理性的价值生态。  相似文献   

17.
自哈贝马斯提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批判理论之后,公共领域逐步演化为一个拥有广泛解释力的普适性概念。与此同时,公共领域的差异和多元性实践也激发了建构新公共领域理论的各种探索。以去阶级化和工人阶级的回归为逻辑主线,简要回顾了公共领域概念的原初意涵,梳理了以多元主义为代表的对公共领域的批判思路;分析了内格特和克拉格提出的工人阶级公共领域及其理论价值,阐释了重建工人阶级公共领域的基本主张;通过将公共领域与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劳动过程等议题进行理论关联,从合法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反思了当代工人阶级公共领域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是当代知识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思想家。其在40余年前写作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正式将“公共领域”概念化,讨论了公共领域发展的一般过程,并分析了如何改造社会公共领域问题。公共关系所讨论的公共性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天然相联系,公关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该理论的重要影响。21世纪初,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web2.0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所虚拟的意见交流平台日益显现公共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虽存自身局限,仍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和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使公共领域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定义,网络公共领域已然建立。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全新传播体验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析中国网络媒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见媒介规范的重建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微博作为切入点,借鉴话语权、社会角色、意见领袖等社会学理论阐释了网络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私人化与私人领域公共化。并且立足现实,分析了公私领域融合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