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2014,(10):15-15
丁蓓在2014年9月12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第一位的。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教师的基本认识。所谓“道”,就是价值、思想、道理,就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教授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特殊意义。经典诗词,代代传诵,不仅具有形式韵律上的美感,更蕴含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情感和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媛 《文教资料》2010,(2):83-86
“中和”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独特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无论是崇尚以“和为贵”礼制建筑,还是建筑节奏中的宇宙观.以及法自然的营构模式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结合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剩余定理又称孙子定理,是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方法.<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系列3的"数学史选讲"专题和系列4的"初等数论初步"专题均安排了"孙子定理"的学习.而在必修课的"数学3"模块中则安排了"算法初步"的学习,除了要求理解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掌握基本的算法语句外,还要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1])中国剩余定理正是体现中国古代算法思想的典型案例.因此,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要求,研究该定理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教学构想定位在挖掘文化内涵和体现算法思想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虽困难重重,但却无法回避,独立人格的文化内涵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古今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始终走不出“重塑-分化-依附-再重塑”的文化怪圈,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作者认为,彻底走出文化怪圈的必经之路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古人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精神,虽然这一命题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不同哲人的思想中各有差异,但也恰好说明“天人合一”的观念是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个历程。这一观念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日用伦常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艺术观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的“中国特色”自然包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民本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古代和合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母体;天人合一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发展理念,德治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道德精神引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包含的人民至上理念、共同富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以及和平发展道路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向前发展,还需要继续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文化主动权,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尊重文化平等性,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自信;重视文化革命传统,推动新时代的文化繁荣以及感受文化时代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考释“和谐”字义入手,根据中国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和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找寻其历史文化动因,充分认识“和”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过程中的哲学意蕴与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音乐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及部分图片、音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懂得中国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在王朝国家组织及其政治统治思想,还是道德伦理意识,乃至哲学思想认知方面,都可见到与之相符的史学精神内涵,这些成为以史为鉴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心理结构要素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历史上的“国可灭,史不可灭”,至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龚自珍的“尊史论”以及可由此推演而出的“史外无学论”,皆可证史学影响于中国古代文化之深,乃至可以说,史学乃中国文化托命之本。  相似文献   

11.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2.
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玉”在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由此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玉文化。对玉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礼俗及古人的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13.
张璘 《教书育人》2010,(5):108-109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是指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和知识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和知识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哲学为核心,以“诸子百家”思想为辅的一个传统哲学体系。它基本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4.
【高考展望】 古代中国的思想专题在近两年的新课程地区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地方主要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演变”。如孔子思想的“仁”、“礼”的内涵:孔子思想的地位;孔子思想的演变发展史等。在复习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应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画发展日趋标新立异,派别林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到中国绘画当中,使其作品具有简淡玄幽的艺术意味和博大深邃的艺术内涵,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精神赋于中国画新活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筹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当代中国从政道德内涵的重要源泉.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五点: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履职为公,不谋私利;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在着力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从政道德建设体系的当代背景之下,探讨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内涵,对丰富当代中国“官德”修养的内容、完善中国从政道德建设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产生的土壤,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西周礼乐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探索早期中国文化首先要梳理“三代”文化的根源。夏、商、周作为三代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包容连续性的发展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基本方式,同时三代文化从“尊命”“尊神”“尊礼”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古代文化从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的漫长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乐教,“六经”中单独有一经为“乐经”,可惜后来失传。古代中国乐教的基本理念就是和谐,而和谐是美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中国古典音乐中  相似文献   

19.
吴洋 《天中学刊》2014,(1):55-57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与社会意义,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理念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