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惠 《新闻爱好者》2010,(12):74-75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我国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一方面是民众自律的结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的作用。然而在不断增多的法制新闻报道中,我们会发现相当多法制报道缺乏法律语言的规范性,尤其是对刑事法律语言的运用存在许多不足。为使法制宣传得到极力发挥,有必要从刑事法律语言及新闻语言自身的特点出发来说明和规范刑事法律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法制新闻报道是指各新闻媒介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新近发生的与法制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包拒宣传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与研究等多个方面。如今,法制类节目或栏目已经成为我国法制宣传的重要园地,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法制新闻报道在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制信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媒体的法制宣传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使用法律语言时经常出现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3.
-法律术语是内涵十分严密的词语,法制报道大量涉及法律术语。确切地说,法制报道是运用法律语言再现新闻事实的一种特殊报道,因此,不懂法律术语的规范,就不会有科学的法制报道。  相似文献   

4.
法制类电视节目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在对民众进行法律宣传、普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阐述事件的同时向人们宣扬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法制类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具有监督、引领和教化的功能,要求其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注重自己使用的语言,为此本文章对法制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及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法制类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视法制节目不少案例通过纪实手段报道公民或法人之间的敏感问题,满足观众了解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愿望,很受观众欢迎。但暴露过大、侵犯到公民隐私的问题也时有发生。由于法制节目的定位和特征决定其内容必然是人们的法律实践和法律行为以其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电视法制节目制作者必须处理好节目中的暴露性和公民隐私权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李相民 《记者摇篮》2010,(7):42-42,54
法制新闻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无论从选材、报道角度、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法制新闻,笼统地讲就是涉及法律实施过程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报道实践中,法制新闻还容易出现一些不足,如法律语言转换通俗语言不够,让人难以卒读;案件短平快报道过多,失之浅薄;记者法律知识底气不足,主动出击报道不多等。  相似文献   

7.
让法律专业学员运用法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提高准确运用“法律语言”,逻辑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法律思维能力,是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在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法律语言”课,这给学员准确、规范的使用“法律语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人通过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课教学,摸索一些渗透“法律语言”内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法律语言”的粗浅方法。  相似文献   

8.
法制新闻报道作为塑造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已成为各类媒体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市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应从三个方面选好着力点,增强法制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追求最佳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让党和人民都满意。  相似文献   

9.
彭高琴 《新闻窗》2008,(4):55-56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塑造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法制报道已成为各类媒体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新闻价值与法律价值的统一,使法制报道在推进司法公正、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作为地市报应该如何做好法制报道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和公布他人隐私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牛津法律大辞典》把名誉定义为:“是对道德品质、能力和其他品质(名声、荣誉、信誉或身份)的一般评价。”名誉权,实际上是一种人格权,它是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获得和维持其名誉的客观公正评价的一种权利。然而,在当今社会的新闻传媒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带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语言,而且这些歧视性语言均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对民事主体的名誉权的侵害。笔者经过考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法制新闻传播中的法律关系逐渐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新闻传媒从业者而言具有尤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以法制新闻传播中的法律关系问题为核心,从法制新闻与法律关系出发进行分析,力图实现完善当前的新闻传播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媒体自我约束,增强新闻从业者法律意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及诉讼参加人等主体,在法律活动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文书总称。法律文书的语言是体现法律文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法律文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要实现法律文书的特定功能,就需要选择和使用最准确的语言材料及其表述方法,使法律文书充分、完美地体现其宗旨和特定的法律信息。同时,它也不排斥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  相似文献   

13.
李娜 《大观周刊》2012,(17):245-245
数学也有自己的语言-数学语言,深入了解它的特点,以及研究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来运用数学来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世界日报》新闻标题中的方言词为例,分析了方言词在美国地区的使用状况。通过研究方言词词义的演变,探讨汉语在海外的融合和发展现状,为语言分支和语言交叉研究提供无限的实例,同时对语言规划、语言教学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法律知识、诉讼程序、社会热点案例也愈加关注。而作为塑造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法制新闻报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法制类报道都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了媒体最吸引人眼球的支柱板块。那么,作为地市级新闻媒体,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避免法制类报道追求猎奇刺激和娱乐化倾向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正是我国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时期,法制新闻传播空前活跃,对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法律对每一位普通公民而言已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抽象化概念,掌握并运用法律武器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已成为每个公民迫切的现实需求。丰富多样的法制类报纸专刊的产生,以及法制电视专栏,特别是电视法制频道的涌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日益迫切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8.
陈辛  王典雅 《大观周刊》2012,(15):110-110
法治国家的实现有赖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积极维护法律”国家的代化过程,往往是其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而一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否发达。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到特定的职业领域,任何人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调整。必备的法素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培养有理想、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法、知法、懂法和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与此相对应,法律类图书市场则呈现出需求量不断增长、销售量持续扩大的态势。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连锁效应,往往一部法  相似文献   

20.
自1987年三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后,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以前靠行政手段解决的新闻纠纷不少演变为新闻官司,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逐年增加。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新闻宣传。 尊重采访对象的法律权利 在计划经济年代,新闻采访往往依靠行政命令去实现,人们也往往把新闻媒体等同于上级机关。一个电话、一封介绍信,不论对方是否乐意,都必须接受采访,甚至必须按照采访者的思路去回答问题、组织场面,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