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生活在人化世界之中,也生活在自在世界之中.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人化世界与自在世界的有机统一.作为人化世界形成基础和作为人类生活外在自然环境并对人类生活发生直接作用的那部分的自在世界与人的关系对人来说甚为紧要.与人化世界一样,作为人类生活外在自然环境的自在世界所引发的生活效应.也是人的现实感性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对之既要诉诸客体的或直观的理解,也要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并非主张对自在世界的虚置化.自在世界对人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那种认为"自在世界与人无关"的观点是虚妄之论.它不仅否定了作为人化世界形成基础的那部分自在世界对人而言的积极意义,从而导致对人的实践和人化世界的唯心主义理解,而且会麻痹人们的神经,使人在作为人类生活外在自然环境的自在世界的破坏作用面前陷于纯粹被动的、毫无防备的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2.
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原本脱胎于生活世界,教学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片面追求知识与理性、真理与标准、分数与效率等外在目标的过程中,教学悄悄地异化为科学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理性对待“教学回归生活”的口号,反思和清理科学世界、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关爱人、发展人的教育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生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人类所拥有的世界其实有两个:一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也即是自然的物质世界;一是内在的主观体悟,也就是心灵的情感世界。生活在世间的一切正常人都离不了这两个世界。文学是对生活的观照,当然也就包含了外在与内在这两个层面.可以这样说,文学的世界因为有“物”而博大丰富,因为有“我”而深遂精彩。下边,独眼龙我就引领同学们去欣赏同龄人习作中多姿多彩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条由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路径。旧形而上学实质上把世界理解为科学世界;康德将旧形而上学的外在对象转换为内在理性,通过将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降为现象世界而把道德世界从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胡塞尔把康德的纯粹理性彻底内在化为纯粹意识并将对象理解为自在的客观之物,通过研究对象之主观相对的被给予方式,指明了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基础,最终把生活世界从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整个成长时代,即是从童年一直到大学毕业的这个时期,我生活在"世界"内部。我从未清晰地想象过把自己与社会、与体制、与强大的、压倒性的现实世界相分离,像一个外在的眼睛一样审视它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我根本未想象过一个人与一个世界之间竟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那时候,我是一个世界之中不自觉的渺小个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的国度,色彩斑斓的诗歌构成了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占人云:不学诗,无以占。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是诗人情志的外在体现,因此,学生要认真学习古典诗歌。通过诗歌,他们才能了解古人的生活办式,品味他们的独特人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活世界的缺失,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摆脱绝对科学主义,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必须坚持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以增强教育实效;必须充分实现生活世界的内在与外在的结构功能,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象学的重要理念。以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思考点,思考了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以及如何回归生活世界。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向我们自身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社会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我们过去生活世界的回归,也是向我们现在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要做到这些,应该关注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保护他们得到适宜的信息,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同时,要有刻意而不苛刻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现代人的两个生长家园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①生长,要有生长的家园。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我们在自然的生活态度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个人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正如胡塞尔所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②科学理论所描述的逻辑上客观有效的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城,因此,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积物。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诸般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理…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属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儿童教育应体现生命价值,回归本源的"生活世界",从儿童世界的既有内涵出发,通过"基于生活"的各种方式,引导儿童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建立自己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沟通,从而丰富和充盈自己的世界,舒展自己的生命,享受生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新儒家"是20世纪全球性保守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人类命运与人生的意义的积极运思以及在这一运思中所阐述与引发的诸多问题,仍然是我们在相当长时期内所必须认真地加以思考和面对的。儒家的价值与存在理由并不依托于某一经济形态,亦不依托于外在事功的有效性,而在于其为生活世界提供的意义具有内在超越性。目前新儒学的理论困难在于其如何处理儒学与生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重建儒学与实际生活世界的联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4.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5.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16.
一凡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1,37(2):F0003-F0003
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从历史上,传统色彩构建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文明,影响社会发展和文化进程。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肖世孟博士专著《中国色彩史十讲》,近期在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于中国色彩研究的最新系统思考。书中认为: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在中国古代社会,大到与神明的沟通、王朝更替、社会治理,小到个人命运、审美偏好,无不和色彩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7.
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儿童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还应该具有文化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教育无疑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重建生活的意义。儿童世界是由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组成,而生活世界里内在的精神生活和外在的文化(游戏的、童话的等)交织在一起。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就应从内至外展开,即从内在的精神生活开始向外在的社会生活铺开。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表现其个人生活积累和言语能力。生活是作文的来源。生活分为外在生活世界和内心生活世界两个层面。学生缺少将外在生活世界转化成内心生活世界的意识与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解读好生活的内涵,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世界,优化作文教学。其中要注意:积累素材的关键是"观察"而不只是"看";打通读写通道,以读促写;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激活思维;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灵世界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耿静静 《现代语文》2013,(4):136-137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仅从作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生活是新奇而富有意义的,他所有的外在表现都以他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一个善于思索和教育有方的老师不必是一个能够构造或控制孩子每种可能体验的人,但看到一些现象后,应该学习去探索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一切其实都不是孩子的错。一、我所看到的一个教育现象:一个不招人喜欢的爱打架的学生一天,我正在讲课,忽然有人敲门,推门看时,我的目光一下子落到一个男孩的身上:他个子不高,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