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看来,拉丁美洲的孤独情结首先在于人们不懂爱情。因为孤独而追求爱情,因为不懂爱情而更加孤独,这是凭着本能欲望生存,并且下意识地锁闭自己的拉美人的一种精神怪圈。对拉丁美洲孤独情绪有着深刻体验的作者试图把爱情当成医治人生孤独和苦难的药方。他对爱情和孤独这两种生命最基本质素及其辩证关系的探索,是《百年孤独》生命启示录般的内容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2.
任玲 《现代语文》2002,(9):6-7,33
诸多文章常常误把孤单倾吐成孤独,然而它不是。似乎只有久久地体验过孤单与孤独不同的人,才能深悟二者的真谛。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即身体的,它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游子在外,远离故土,离别家人,其状态便是典型的孤单,有如离群的孤雁。想想当年告别都市,独在异乡的插队生涯,几乎每一个知青,都会有孤单的彻骨之感。原有的市井生活被隔断了,原来熟悉的一切消失了,身份改变了,环境陌生,语言陌生,生活习俗陌生,人也陌生,连自己也成了乡间的陌生的“异类”。理想在哪儿,抱负在哪儿,情调在哪儿,书籍在哪儿?于是孤单所固有的茫然感、无着落感、飘浮惑、凄凉感、寂寞惑,唐诗宋词里的落魄感、恐惧感、涉小感、虚无感便一一涌来,有如在黑夜中,举目无光。这是人远离同类、运离人群、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从人性之根那儿升起的寒冷。而当我们说尼采孤独、鲁迅孤独、棱罗孤独,就已经不是孤单了。它们不同质。  相似文献   

3.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5.
孤独与孤寂     
孤独、孤寂、寂寞、孤单几个词是同义词,其细微差别只在毫厘之间。 我根据个人此时的心境给它们作以界分:孤独是可以升华人的灵魂的一种境界,寂寞、孤单是中性词,只是人当时所处的一种闭锁状态,而孤寂略带贬义,是指一种空虚、无奈。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的生命体验的艺术再现,而孤独则是生命体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孤独孕育了艺术家的创伤动力,造就了艺术家的独创性,孤独的归依诗化了自然,孤独的体验拓深了艺术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孤独之辨     
孤独,是一个很寻常的词语,字面意义浅白,解作“独自一个人,孤单”.但在我们这个民族过去、现在的语境里,孤独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特征和生存状态,而且是一种有深厚内涵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积淀.作为一种心理和生存状态的孤独,很多人或许有过短暂的体验,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况味? 常听人说:我孤独,因为我很寂寞.不错,寻常意义上的孤独和寂寞常是连体兄弟,因为二者都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感受,不过这种语境下的孤独和文化意义上的孤独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8.
章育生 《现代语文》2009,(5):128-129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劳动,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的成长同步的精神旅行。写作的过程是从观察积累,个性体验,构思酝酿到表达修改成文的系统工程。其中,个性体验在写作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莫莉 《现代语文》2007,(4):101-102
一、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生命对话 语文教材尤其是教材中那些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选文不仅蕴涵了作者的生命情感、意志、认知、希望、信念、追求和精神,而且当师生对它进行解读时就蕴涵了师生活的生命体的各种体验。作者对文化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呈现在对象化的选文文本中。教师对选文的解读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作者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他需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学生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浪漫主义作家们秉承着西方哲学的影响,执意对“诗意生存”的生命境界作形而上的追思,他们因思想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而表现为“精神漂泊者”常有的孤独特征,并且这种孤独体验呈现出一种从内心世界的封闭走向生命敞开的“爱的交往”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孤独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内在感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因对孤独淋漓尽致的抒写而成为千古绝唱。人类在普遍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完成了对孤独的精神接力。只有深刻地体验孤独才能自由地释放孤独,并最终超越孤独,保持一种顽强不懈的进取姿势,达成对人类自身的无穷关爱。  相似文献   

12.
一、体验式德育的积极作用和基本原则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不少教育理论专家认为人的体验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精神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验使体验者对道德规范发生切已的理解和领悟,体验有助  相似文献   

13.
晏殊词生命美学的精神向度,大多表现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促的沉重叹息;对人生孤独与尘世聚散无常的深沉感慨;更表现为享受当下富贵娴雅生活情趣的价值追求和对人类生命无往不复的圆融观照。这美学四维,体现了晏殊对生命现象由感性体验到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化,展现了他对生命本质不断体悟和升华的智慧精神。与同代词人张先、柳永相比,晏殊词更善于从主体生命精神的纵深之处掘进,在生命的感性欲望中积淀着更多的理性操持和诗性智慧,对生命本质的体察把握更为深刻,这就是晏殊词生命美学精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艺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浅近地说,它是艺术家特有的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化的目标上看,则是作为从精神上掌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内在世界的方式。艺家及其他社会群体借此而追求并获得人生、宇宙中更为丰富的生存和生命意味,乃至绝对价值的东南。这可使人类的生命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扩展生命空间作为人类艺活动的重要指向,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默契。  相似文献   

15.
赵华 《现代语文》2004,(10):8-8,13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经常流露出一种解不开的孤独情结,她的孤独从《雨,沙沙沙》中的雯雯对生活、爱情的美好憧憬、痴痴等待中走来,穿越时空的断层,穿越纷扰的人群,穿越物欲的厚障,一路倾诉、低吟着生命的孤独。孤独是个体生命的体验。丹麦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曾说:“孤独这件事对我——不是我私人,而是作为一个思想家立场的我——是一件决定性的事。”也  相似文献   

16.
张炜、张承志、史铁生的创作追求在对人类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的基础上,超越了生命的孤独、焦虑和死亡。在物欲膨胀,精神匮乏的现实中,举起一面精神的旗帜,用理想和信念照亮困顿迷茫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孙晓玲 《文教资料》2014,(30):88-90
孤独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是文学永恒的话题。贾平凹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末路英雄的孤独形象。根据人物的身份差异分为传奇英雄、平民英雄、当代活雷锋三种类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贾平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对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抒情诗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它是一种与人的个体同构对应的生命结构。作为这一生命结构的两个方面:其内涵是表达爱情、死亡、孤独等形而上体验的生命内涵;其形式则是具有动力性、有机性、节奏性和生长性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1]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2]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所以,在道德的视域里,所谓生命体验,是指生命主体在生活世…  相似文献   

20.
《野草》是鲁迅于黑暗年代的彷徨时期创造的文学产物,标志着鲁迅诗化生命哲学的成熟和文学现代性的初步探索。《这样的战士》展示了一个面对无物之阵永不妥协的战士形象,他用前行的步伐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孤独战士的超人意志、无物之阵中的悲观心态、历史中间物的绝望反抗,既是鲁迅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是其一生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战士是鲁迅的自我画像,他高举投枪刺向无物之物的姿态,正是鲁迅这位孤独者悲情韧战精神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