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在广阔的文学史时空中论述“建安之杰”曹植的乐府诗。在乐府诗歌发展史上,“三曹”有突出的地位,而曹植更以其成就卓著、个性鲜明的乐府创作雄立其间。从汉代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建安时期是变异的关捩。曹植乐府诗代表了乐府变异的趋势。曹植继承并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有强烈的抒情性,使抒情主体得以多侧面的展现。曹植乐府诗“词采华茂”,代表了中古诗歌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
从建安诗歌与汉乐府来看,两者的精神风貌极为相似,这也不断激发建安文人对汉乐府的喜爱和亲切。然而,建安诗歌对汉乐府的熟谙,必然使得其对汉乐府的学习借鉴成为了可能。本文认真从内容广度和深度、表现方法及技巧、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探讨了建安诗歌与汉乐府的比较及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相关介绍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时称“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形式多是以叙事为主的。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五言体、杂言体的直接源头。文人拟乐府诗创作从东汉时开始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载体,之后历代文人多有创作。以致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文人拟乐府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点在哪里?又有哪些突破与创新?本文以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及陈琳拟作为例,试图做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诗经民歌和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作为诗歌鼻祖的"诗三百",在形式、内容、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其后的两汉乐府叙事性民歌,不仅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并且对其叙事艺术技巧加以继承和发展,在矛盾冲突、结构布局、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后世戏剧艺术手法的特色,汉乐府中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后世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滥殇.  相似文献   

6.
诗经民歌和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 ,作为诗歌鼻祖的“诗三百”,在形式、内容、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其后的两汉乐府叙事性民歌 ,不仅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并且对其叙事艺术技巧加以继承和发展 ,在矛盾冲突、结构布局、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后世戏剧艺术手法的特色 ,汉乐府中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也可以说是后世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滥殇。  相似文献   

7.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是乐府诗。在唐代,乐府是一种继承汉乐府民歌的旧题,同时又有所发展,另外制造了许多题目,如“歌行体”。李白乐府诗的代表作是乐府歌行,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建安时期,乐府诗大放异彩,呈现新风貌,是由曹操率先垂范,其子曹丕、曹植、其孙曹睿踵事增华,乐府诗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主流。学界对曹氏家族乐府诗的开拓性论述较多,但对于他们如何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似乎注意不够,更缺乏具体的分析。本文从文本出发指出:曹氏家族从音调、诗题、诗歌内容到具体创作手法,对汉乐府进行了全面的继承,遂使乐府这种传统诗歌形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并为后世作者进行乐府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比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漫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 汉乐府,简称“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整理诗辞歌谣的。汉乐府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继承了《诗经》之后,再一次以民歌创作给诗坛带来新鲜的血液,为文人诗歌提供了优秀范例和新的推动力。仅从现存汉乐府四十多首民歌里,其中《陌上桑》要算遗留下来的上乘之作,叙述了一个使君(太守)侮辱一个采桑女(秦罗敷)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