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归结为对人类异化和德性失落的批判性思考,认为人的异化和德性回归是拯救文明社会时期人类德性失落的必然路径。基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文明建设与发展、道德教育、人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启迪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理想主义色彩过浓、部分观点过于偏激、未认识异化与文明进步的辩证性。汲取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之精华,对于我国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刘国栋 《政治思想史》2013,(1):82-97,199
在《论不平等》中,卢梭设定了一个自然状态。原本相互隔绝的自然人因为外界环境所设置的种种障碍不得不互相合作。然后经历了两次革命,最终进入了社会状态。在整个人类自身条件的转变中,平等和不平等得以逐步显现。然而,卢梭的平等和不平等思想并没有因此结束。在《社会契约论》中,他重点论述了“公共”的概念,因此卢梭的平等和不平等思想才得以完整阐述。首先,卢梭从来就没有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是平等的,而是小心区分了生理不平等和协议不平等。其次,卢梭自然状态平等以及不平等的思想其实是一个铺垫,他据此可以评价社会状态下的一切不平等现象。最后,卢梭是一个共和主义者,这个基本立场决定了他平等和不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生存是人类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的生存必然包含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两种维度,即生存是不断对现实生存状态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不仅是经验性超越,即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和现有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超越,更主要的是超验性超越,即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超验性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4.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道德是善良而幸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的道德却在普遍的堕落、沦丧而走入道德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卢梭认为人类就要实行社会改革,签订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自然宗教等方式使道德的回归,从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权力空间的"牺牲人",现实"家"的空间驱逐了她,让她生不起;超验的死亡空间"地狱"也驱逐了她,让她死不起。空间的命运即是祥林嫂的命运,其悲剧根源在于空间中的权力使然。  相似文献   

6.
论卢梭的平等与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的平等与自由涉及到两个层面:前社会状态和契约社会状态,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状态。在卢梭这里,平等与自由两个概念的关系是,平等是自由的必要前提,没有平等,也就没有自由。在契约社会状态下,平等是通过全体成员转让其权利尤其是财产权的契约行为而形成的共同体来实现,卢梭心目中的自由也就是通过主权在民的共同体实现的自由。然而,这一自由仅仅是充满疑虑的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平等与自由涉及到两个层面:前社会状态和契约社会状态,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状态。在卢梭这里,平等与自由两个概念的关系是,平等是自由的必要前提,没有平等,也就没有自由。在契约社会状态下,平等是通过全体成员转让其权利尤其是财产权的契约行为而形成的共同体来实现,卢梭心目中的自由也就是通过主权在民的共同体实现的自由。然而,这一自由仅仅是充满疑虑的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8.
卢梭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具有自我完善这种能力,人类正是通过这种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使人类逐渐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因此,卢梭认为人们应当从这种能力去寻找人类的一切苦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卢梭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具有自我完善这种能力,人类正是通过这种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使人类逐渐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因此,卢梭认为人们应当从这种能力去寻找人类的一切苦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11.
在远程教育大发展的“众神狂欢”的时代里,电大教育的日益边缘化,既是一个社会情境问题,更是一个文化情境问题。技术理性的僭越,使教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作者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电大教育必须从技术回归到人文,特别是社区教育,应从“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背景中展开,还教育以“荒野性”,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让教育回归到它自己和人的精神家园中,返回到“人是目的”之中。  相似文献   

12.
卢梭政治思想中的自由悖论问题是200年来西方政治思想家争论的焦点。卢梭的政治思想与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具有很大的区别。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并非没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欲望和本性享受着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自由,而不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受侵犯也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但这种自由只有在人类签订社会契约,摆脱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社会时才可能出现。卢梭认为,个人的自由就是对代表公意的法律的遵守,而这种自由在自然状态中是不存在的。卢梭这种对自由论证的逻辑并不存在矛盾,其关键点就在于人的自由只有在政治共同体中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3.
作家韩少功的个人体验提供了一个"返魅"的范例,他的跨文体作品《山南水北》描述了真实世界中一个不可思议的自然生态圈。韩少功不再以"从人到自然"的思维向度审视世界,他投身于山水之间,去静心体察自然的神力,从而能够心存诚恳、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发现"上帝"的在场,找到人生的落脚点。文章认为,自然的"魅性"从来就未曾消失,真正消失的是人感受自然、与自然相处的能力。真正迷失的不是自然的神力,而是人类的本心,是现代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这一点的标志性事物是现代都市。生态批评应该抛弃掉"人类中心还是自然中心"无休止的争论,开启政治性的批评维度。  相似文献   

14.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逻辑起点起始于对自然状态的论述。自由和公意这两个概念构成了社会契约的核心,并进而论证了自由和公意的目标乃是平等。从自然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这看似失去权利的过程在卢梭这里却得到了最大的回报,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得到的是一种"平等"的自由。对于卢梭来说,使自由走向完美的则是平等的自由与道德的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文学观受到卢梭"返归自然"学说影响,但将"自然"推到了"生"的力量的层面,强调以"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主张在保证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效应,把自然作为小说人物的精神栖止所,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卢梭则将自然作为批判近代社会的参照物,强调以朴实风格来表现生活,主张小说创作的教育作用,其在创作中极力表现自然之美。郁达夫在吸收卢梭理论的同时,立足于贫苦多难的祖国,以艺术家的自觉,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从逻辑起点上将“利己心理”作为人类的最根本品质与特征,从而回答了人类合作与协调的困境的起因.契约论作为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充分阐明了从“自然状态”过度到“社会状态”的演化过程.道德的形成,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的概念才变为现实的.道德契约旨在解释道德本身的形成及作为社会规范得以广为接受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博弈论的视角,透析人类社会中伦理困境的起因及解决办法,并建构人类道德生成的博弈模型,从而确立道德契约的理论基础,对于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卢梭的思想饱受争议,正确认识和评价卢梭的人性观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梭认为,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在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自然人”。与自然人性观相一致,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为了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应天性,给儿童自由。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一个思维认知过程。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原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它能很好地反映人类思维过程。文章主要介绍了认知参照点的基本原理,并以此原理为基础,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建构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主要有四种语篇建构模式:"对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式""类比式认知参照点模式""链条式认知参照点模式"和"鸟巢式认知参照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