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体运动中的“追击问题”在近几年高考和各地模拟考试中时有出现,分析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理解“追击”的含义,它与直线运动中“追击”的含义不同,它研究的是“两个在不同的圆周轨道上运动的物体,何时相距最近(即相遇)或最远”的问题.相距最近的含义是:2个卫星(或物体)和圆周轨道的圆心3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2个卫星(或物体)在圆心同侧;相距最远的含义是,2个卫星(或物体)和圆周轨道的圆心3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2个卫星(或物体)在圆心异侧.  相似文献   

2.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中,我们常会遇到追及和相遇问题,巧选参考系常会给我们解题带来很多便利.在天体运动的问题中也有追及相遇问题,例如,A、B两物体都绕同一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某时刻A、B相距最近或相距最远,问A、B下一次相距最近或最远需要多少时间,或“至少”需要多少时间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仔细审题,从所求的问题出发,分析题目条件,理顺关系。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是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对于行程问题中的各个问题,又要结合其具体的特点分析。其中,相遇问题的总速度是两者的速度和,追击问题的追击速度是两者的速度之差,环形跑道问题是特殊的相遇或追击问题,航行问题中的顺流速度是静水中的速度加水流的速度,逆流速度等于静水中的速度减水流的速度,火车过桥问题,要分情况处理是完全过桥还是完全在桥上。  相似文献   

4.
追击和相遇问题是物理必修一运动学部分的一类重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和相关物理量的求解,其核心是分析两物体在同一时刻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这类问题一般都源于生活实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很好地体现出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解答行程问题,一般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三种量中的任意两个量.但是,在一类竞赛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个量,根本不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击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因此,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运动的计算是初中物理学计算的开始,虽然计算公式单一,只有v=s/t及其变形式s=vt,t=s/v,由于小学数学中对运动学习过,有如过桥过洞、相遇、追击、运动反射、错车超车、船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蚂蚁追击问题,建立离散模型和微分方程模型,得到问题的解析解,推广了前人的结论,同时给出其追击曲线——等角螺线的特有性质.  相似文献   

8.
所谓相遇,是指两物体在同一时刻恰好出现在同一空间,所以解答直线运动中的相遇问题,关键是找出两物体之间的时间和位移关系.而对于磁场中的相遇问题,因其物理情境比较复杂,除了找出两物体之间的时间关系外,画出两物体运动轨迹,运用几何关系建立联系常常成为解题的突破口.下面举例分析如何解答磁场中的相遇问题.  相似文献   

9.
追击和相遇问题在运动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理论联系实际的安全行车问题更是综合分析方法使用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赵渭东 《学周刊C版》2013,(5):154-155
学生在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已能较熟练地解决单个物体的运动问题:找出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对物体的实际过程进行联系等。而对于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物体的追击和相遇问题,学生对实际问题很难联想,对问题难以抽象处理,不知如何分析,若教师此时能利用速度—时间图像(以下简称v-t图像)帮助学生分析实际物理过程,使运动形象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在“物体的运动”一章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两运动物体的追赶问题,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较多,教学刊物上也有刊登,如“图象法”等.学生初接触时,感到较为棘手的原因在于这类问题中有两个研究对象.我们若能使其研究对象变为一个,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通常所遇的追赶问题是已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问两物体能否相遇,何时能相遇,何时相距最远或最近等,具有相对性.教学时不妨用相对性原理,变二为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冯菊明 《中学理科》2007,(12):60-61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热学、电磁学中都有涉及.高考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只有两种情况:已知受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受力.对于在运动中两物体追击问题和一个物体两次不同受力情况,两次不同运动情况以及正交方向上一个物体受力变化的题目仍应予以重视,再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弹簧和实验问题这几年有所侧重,连接体问题亦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追及问题是运动学中的难点,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的追及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从运动形式看有同向和相向、直线和曲线、匀速和变速、抛体和圆周运动等;从设问方式看有何时相遇或何时距离最远、能否相撞等。这就给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一定难度。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物理学研究的时空观点,明确相遇是在同一时刻两物体的空间位置相同这一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例1.A、B二车停在同一处,某时刻A车以加速度a开出,2秒后B车以同向的速度v匀速开出,试讨论:(1)B车能追上A车的条件;(2)B车与A车能两次相遇的条件。【分析】该题为一同…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物理的运动学问题中,追击、相遇、避碰问题一直是学生感到棘手的问题。特别是避碰问题,情景复杂、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几个典型的例题,谈谈如何求解避碰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追击与相遇问题是初中物理计算方面的难题,可以用学过的参照物的方法,运用简单的物理图像进行计算,使计算简单化,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16.
巧选参照物妙解追赶相遇问题蒋金山(浙江省兰溪市一中,321100)两物体追赶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的典型问题,学生容易错,也感觉比较难.如果选取适当的参照物,则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1甲、乙两物体相距s,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1、初速度为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追击问题重新划分为肯定能追上和不一定能追上两种题型,并通过例题给出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不仅在力学中,在热学、电磁学中都有涉及。高考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只有两种情况:已知受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受力。对于在运动中两物体追击问题和一个物体两次不同受力情况.两次不同运动情况,以及正交方向上一个物体受力变化的题目仍应予以重视,再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弹簧和实验问题这几年有所侧重,连接体问题亦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相会问题,从时空角度看简言之就是同时处同地.提起追及(相会)问题,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公路上车辆间的追及,其实,从微观上基本粒子相撞到宏观天体运动中的星体间的碰撞,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有多少相遇实例.本文结合典例从时空角度四个方面探究相遇问题的实质及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