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爱"是教育的信念和教师的天职。国家有法律,学校当然也有规范。规范不单针对学生,也要求教师。规范并非只是处罚,处罚并非就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规范是统一的要求、言行的约束、违规的担当、责任的体现。规范是教育的手段、教师的抓手,也是爱的体现。爱不等于不要规范,爱不等于放任自流。"严是爱,松是害。"我们希望和倡导"爱"之下的科学的、恰当的、人性化的"规范",而不是没有"爱"的主观的、错误的、生硬的"规范",或是没有"规范"的放任的"溺爱"。也就是  相似文献   

2.
"以罚代管"的教育方式被很多人严厉斥责,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教育懒政",有人认为这折射出教师的无能,是教师黔驴技穷。窃以为,"以罚代管"的方式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它显现的是当前教育的无奈。管理的进步只能靠管理方式的灵活化,而不是靠"粗暴管理",以罚款代替感化教育是图方便。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虽然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是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也不意味着可以对学生任意  相似文献   

3.
正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班主任就必须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严格按守则规范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教师的爱是教育好每位学生的前提,教师的严是成为学生榜样的重要保证。"爱"和"严",是管理好班级的两大法宝。  相似文献   

4.
李健 《中国教师》2011,(16):72-73
<正>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育的首要条件。教育没有了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等于零。那么,怎样理解师爱,师爱与其他的爱有什么区别和特定的要求呢?一、师爱是一种"公爱",而不是"私己的爱"所谓"私己的爱",就是个人之间的爱,情爱、友爱、手足之爱、亲子之爱就属于此类。这些爱可以感人,  相似文献   

5.
"教育有法"是指教育本身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可以利用,"教育无定法"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套用。一种方法好不好,重点看你用的是不是地方,再好的教育方法,如果用的不是地方,也不一定灵验。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教育方法,能把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果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大事化小""小题大做",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运用的小技巧。  相似文献   

6.
教育中要融入爱,然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爱不是万能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全面的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理解,渴望能找到"共鸣",渴望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谢玉梅 《中国教师》2013,(12):79-80
<正>"师爱"既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还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师爱"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没有"师爱",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师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爱"蕴含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感情"的引导者。在教育  相似文献   

8.
时下,有的校长自我标榜:学校管理很富有"人情味",教师很团结,干群关系很密切。可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却上不来,管理者们不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而一味以"人性化"代替必要的管理,这不仅是对"以人为本"的曲解,也是管理者疏忽的表现。学校管理中,"人性化"管理是前提,"制度"管理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学校各项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师生才会朝气蓬勃,学校才有可能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学校管理,既要有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于学生管理,教师光满怀信心还不够,因为学生的思想活跃的。作为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思想脉搏,在管理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管理不会有理想效果。教育教学工作者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是平谈的。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  相似文献   

10.
顾月茜 《宁夏教育》2012,(Z1):35-36
情感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  相似文献   

11.
王华 《家教世界》2013,(8):164-164
我天生喜欢孩子,我更喜欢看到一个顽劣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发生改变的那种成就感。当然,这得有爱为前提,离开了爱,一切都是空谈。但这种爱,不是造作,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恩赐;更不是为了教学成绩、教学成果的情感投资或感情欺骗,本文讨论的就是我与一个学生的"斗争"故事,也是老师如何激励培养后进生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而且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讲人的"价值"。价值、能力、知识的整体构成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  相似文献   

13.
蒋根亮 《教师》2014,(30):118-118
正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原则、无条件的爱,是对爱的亵渎,是扭曲的爱,不是真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坚持用理智的"爱"育一群人,用智慧的"心"管理一个班。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也存在  相似文献   

14.
构建符合学校特征又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的担当。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秉承学校创办人张謇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学校"和爱文化",并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可触可感的艺术教育濡染中,"和爱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5.
所谓"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简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师爱"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能量。那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师爱"并有效培养"师爱"呢 ?本文拟作初步探讨。   一、师爱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教师的高素质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始于"爱"而终于"至爱"的一门"爱"的艺术。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对于初中阶段学业未能获得成功而被迫选择职业教育的职校生而言,人们习惯上将对其学业的低评价扩大到对学生自身的厌倦,从而使得关注职校生的眼神变得"冷漠"。如何对待职校生,怎样教育和管理职校生,就成了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教育课题。案例为此提供了两种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实际情况是,"伪教育"漫山遍野,遍地开花,因此教育必须"防伪":一防伪素质教育,二防伪批评教育,三防伪均衡教育,四防伪承诺教育。"教人求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旦背离了"真实",而要去求"美"趋"善",那无异于建空中楼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楚廷教授说过:"教育本不是  相似文献   

18.
"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两个关键词,如果把"教育输入"比喻为教育发展的"明线",那么"教育自觉"则是一条"暗线",二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清末以降,面对西方列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入侵,中国教育"自觉"意识迅速萌发,并用于指导"教育输入"——标志着近现代教育"中国梦"的启程。"教育自觉"萌发后,多维度地规范着"教育输入"活动。在"教育输入"视野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育自觉"的系统化趋势逐渐明显,呈现出"教育思想自觉——教育输入自觉——教育制度自觉——教育实践自觉"的立体发展态势。同时,"教育自觉"的水平提高推动着"教育输入"的发展。虽然起步期的"教育自觉"显得相对稚嫩,但并不削弱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讲究时令季节、尊重作物生长规律的慢过程。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治虫,什么时候锄草,什么时候收获,有它必然的规律。学校管理亦是如此,再好的管理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校长要学会"慢一些",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研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转变过程中就需要"破"与"立",即否定旧模式,确立新模式。但是"破"并不是全面彻底的否定,而是要去粗取精,批判地吸收,"立"也是如此,并不是要求什么都是新的。所以,教育科研工作在"破"与"立"上一定要把握好原则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破"在点子上 一是"破"难点。难点的攻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难点就成为影响教学的最大障碍。但是,就难点来讲,由于师资、地域或者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