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使中华武术走出视觉文化时代遭遇的发展困境,研究中国传统的体认方式对发展武术的积极意义。研究认为:视觉文化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出现的畸形和异化,显然不利于武术的传承发展,中国武术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叙事"、独特的编码系统,融合了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和认知理念,在解码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国独有的"体认"的解码方式来解读中国武术,寻觅"达身体之道"近乎"天地之理"的武术本真,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为了实现中国“强国之梦”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文章重温武术的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并结合现代探索传承武术的“新路”,认为武术套路的原形是克敌制胜的技术,在斗力又斗智的活动中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套路形式;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实践积累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创新与传统并行不悖;重德轻利与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与崇尚实践、宽容中和与博览众长构成了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当前要保持中国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要坚持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发展大潮的需要,不断探索多领域多层次的多元化形式发展的新路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论述休闲、休闲体育以及中国休闲体育,从而进一步提出:中国武术是一种中国式的休闲体育活动,休闲时代成为中国武术新时期发展的机遇期。以中国武术的健身价值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推动武术发展,利用休闲时代构筑的巨大平台大力发展武术产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论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意义,说明了武术国际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的阶段性目标是融入世界。作为中国传统项目的武术与西方体育思想为主导的奥运在其内涵与技术特点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与奥运会的对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武术必须尽快找到进入奥运会的切入点,进一步促进东方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融合,使武术更快地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5.
李俊卿  郭兰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73-574,590
中国武术蕴涵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圆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圆为美是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普遍遵循的原则.通过研究表明圆是武术的哲学理论基础;圆在武术动作中广泛地存在和应用,提出圆美艺术现象是武术动作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了武术动作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千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武术是一种肢体文化,其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决定其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武术发展到当今社会,包含着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套路、武术搏斗(散打与推手)三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也正是有这三大武术运动形式支撑着当今社会的中国武术,形成中国武术之“三足鼎立”之势,并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与发展着。  相似文献   

7.
武术国际化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社会转移的过程,并以形成具有被广泛认同的国际体育文化形态为其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武术就要走出去,让世界认识武术;并要走进去,对武术从形式、内涵到文化价值观进行合理的创新调整,以实现中国武术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根本。并以此吸引海外武术爱好者再形成主动的对中华武术和文化本源的探索,最终实现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完美融合,促进中国武术国际化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8.
儒、道、释三家对中国武术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儒、道、释三家对武术文化不同的渗透和影响。在中国武术史上,儒、道、释三家对中国武术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武术的内涵,加快了武术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中国武术的世界认知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元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武侠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认知.但武侠电影中过度追求暴力的宣扬,不利于武术形象的塑造;武侠电影主题文化的异化,不利于武术的继承与传播.当代武侠电影的发展应该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凸显中国武术文化主题精神,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谈武术的“精气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术的“精气神”作为训练和表演的要求,在中国武术套路中是有深远影响的.它不但在传统医学中具有生理学意义,而且更是渊源于中国古老哲学思想.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武术文化丰富的内涵,以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着真实且彻底的传统中华文化,深受青年朋友和大学生的喜爱。在武术传播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于学校武术传播的纵向研究中多次提出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主阵地",特别是高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远古到现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武术积蓄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的武术文化和其显著的健身、防身功能使武术得以不断地发展。但是武术发展到现代,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值得我们认真思量,即风靡全国的跆拳道现象。在校园里,不少青少年对跆拳道青睐有加,对武术却敬而远之,表面看这是一桩体育项目的选择事宜,而它的深层意义则是一个民族间的较量。文章从跆拳道和中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史、礼仪、服装、习练周期及其段位晋升等方面进行对比,旨在通过对比试图找出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的不尽完善之处,并提出几点建议,为更好推动武术向前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练武术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宣传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文章是在建设文化与体育强国视野下,结合当今武术发展的工作重点,分析探讨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思路,探寻如何更好的传承武术文化,提升我国武术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文化和体育强国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悠远漫长,文化灿烂丰富。经历上古、中古、近古冷兵器时代锻造的中华武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现代的"卫国"之术角度看,似乎已走到了时代乐章的终曲。不仅如此,由于当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主导现时体育的价值取向,使得传统武术确乎处于一种边际化的下势。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民族文化和当代体育文化交融的多角度讲,武术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运动,武术的生命力仍在。中华武术应从强身健体、和谐人生、造福社会来构建顺时代发展的价值文化,以此来促进中华武术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补性、为国争光的举国体制以及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文化动因。竞赛规则过于烦琐,以及在推广过程中重技术传授,而文化内涵的传播相对弱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技武术在更高层次上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体育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走入了国人的视野,并与中国的本土体育文化产生了猛烈地冲击,逐渐形成了文化霸权的体育文化现象。当今时代下,中国武术的发展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便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与整合问题。中国武术若想冲出西方体育文化的笼罩与压迫,理应结合武术自身的发展实际,以人为本,以艺为主导,走武术艺术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产品。武术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典哲学赋予了合理的内核。文章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切入点,从“道”、“气论”、“天人合一”等三方面阐述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武术,以及蕴涵中国古典哲学的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今天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文章通过就如何传承中国武术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武术在体育强国战略指导下的发展方略,认为:应提炼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武术健身的独特功效,弥补群众体育发展不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竞技武术的表现形态,突出竞技武术的民族特色,为进入奥运不懈努力;建设完备的武术产业体系,加速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加大武术教育实施力度,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优势,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发挥武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稳步推进武术职业化进程,推动中国职业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