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能够持续成功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因此 ,应该培养他们“成功发展”的素质。“小学生成功发展素质”由八种因素构成。加强德育研究、改变教育观念和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实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成功发展素质”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教育要融入小学课程,台湾许多学校的老师都觉得很苦恼。“体验式”教学最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较能提升学习成效。生态教育最好的实施方式是到户外去体验,但如果不能到户外体验,在教室里要怎么营造自然体验的效果呢?例如台湾的海洋教育,我们往往认为比较好融人的应该是临海学校,靠海的学校比较具优势吧?实际上也是。台湾临海的蓝星学校,推广的课程比较热闹,因为在环境上他们就占了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偏缺哪一方面都会使学生片面发展。既然教育是以实现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就应该注重“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杰 《中学教育》2005,(10):47-48
一、选择适当的体验方法。科学设计体验情境是上好“体验型”思想品德课的前提 所谓“体验型”课型是指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来认积周围事物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课型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觉悟,锻炼能力,达到教育目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和研究的问题等。体验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教师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或是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柳秀玲 《双语学习》2007,(8M):10-10,12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有贤 《中学文科》2009,(3):141-141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象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诱导是施教者以这种态度和体验为主,对被施教者施以诱发引导,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方法。它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具有增强教育效果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刘逸 《教师博览》2023,(15):36-38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质增效成为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文章就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的积极意义和有效策略进行剖析和解读,以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卞超 《吉林教育》2008,(3):112-112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知识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而填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便是在行为上进行练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转化的。在这四个要素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不仅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关注的内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而就目前我国小学生的总体创新能力水平来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针对这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而家庭实验室就是一种方式。本文就从家庭实验室与小学探究活动的关系出发,分析其在小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达到给小学教育工作一些借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帆 《考试周刊》2009,(29):99-100
情感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教育家们的关注,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小学生年龄小,生命体验的方式以感性为主.实施情感教育就非常必要。在小学数学课上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有充分的感情投入,提高课堂教育的趣味,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体验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呐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徐玉芳 《学语文》2004,(4):9-49
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这一内容。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就是说:“体验教育”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是体验教育呢?它主要是指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教育实践活动,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追逐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的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这就是说,体验教育是从一个新的视角,让学生在感受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实施体验教育呢?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同时也对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渐渐在课堂实践中找到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守梅 《现代教育》2003,(17):34-34
素质教育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以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教育,它是“人类以自身素质为对象和目的的人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活动,它标志着现代教育主体性的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是基础是关键。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学校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塑造,让他们具备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成功发展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上,以本为本、闭门造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品德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道德教育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何打破封闭式教学框架?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关注和研究。笔者经过两年的探索,发现“体验教学”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何谓“体验”?顾名思义,“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和感受。而体验教学就是以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6.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1):50-50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就会使学生感到是“雾里看花”。目标高不可攀,内容空洞乏味。教育效果不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今天,学校面l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不断的演绎变化。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克服一味说教机械训练的教育模式。力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亲、近、小、实”。  相似文献   

17.
“体验教育理论”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探索更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力求形成“体验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材体系与教育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体验教育”理论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因为“体验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  相似文献   

18.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专门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情感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提升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没有情感,其教学效果就会失去灵性和灵魂,变得苍白无力。没有了情感,其教育的价值就  相似文献   

19.
体验及其生成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长期以来,体验问题一直未能进入教育理论研究的视界,我们对体验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缺少清晰的了解;在实践中,教育比较多的是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上而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现行教育从总体上来看是一种缺少体验甚至是无体验的教育。由于体验与素质的形成密切关联,以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最终指归的“素质教育“理应关注学生体验的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