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和实验法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软式排球运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软式排球运动,能使软式排球运动的诸多特点和健身娱乐价值被多数大学生所接受,并产生兴趣。符合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对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发展有益;若软式排球的市场价格能降到每粒25元左右。大学生私人拥有的软式排球数量将会增加,对软式排球在高校体育俱乐部中的推广将更有利;同时,它们的健康发展对全民健身运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于丹 《学周刊C版》2010,(10):197-198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人才素质中,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因此全民健身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软式排球规则限制宽松、场地器械简便、安全性高、富于趣味的特点,和全民健身的目的和宗旨相一致,因此推广软式排球运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软式排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为促进这一积极有效的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本文对天津市部分中学软式排球运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相关的理论对未来软式排球运动在中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构想和建议,进一步推广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软式排球是继六人制室内排球和沙滩排球后又一项既符合竞技体育,又符合全民健身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被列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因此,分析研究软式排球技术的教学问题,不仅对丰富与发展软式排球教学理论具有实践价值,而且亦对进一步推广软式排球运动具有实践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从软式排球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顺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体育健身状况和体质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体育设施差、组织力度弱、不懂体育锻炼方法、工作任务重等因素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农民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对体育需求也必然会增加.通过逐步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委会、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及文体专干的组织、指导职能,帮助农村居民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挖掘民间体育和文化资源,培养他们体育参与的兴趣,增强体育需求,从而大力推动农村体育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软式排球由于它的趣味性、游戏性、安全性较强,且动作难度小而易于掌握的特点使这项运动颇受大学生欢迎。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桂林市各高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桂林市各高校的软式排球运动项目普及与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推广程度不够,无法大范围普及;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女生和少部分男生;软式排球课程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正规场地少,器材数量不足且质量差,对软式排球的师资投入少,高校间缺乏比赛交流等。因此,软式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将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好、更愉快、更适合的锻炼方式,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介绍了软式排球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大众排球、学校排球的影响.通过对软、硬排球的对比,论述了软式排球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作用.软式排球推进了我国大众排球运动和学校排球运动发展,使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广泛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排球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软式排球技术的特点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定“中国排球事业发展 2 0 0 1年计划纲要”时 ,规定了把软式排球活动发展成为全民健身与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软式排球场地器材设备简单 ,运动量可大可小 ,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训练程度的人活动 ,经常参加软式排球活动可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功能 ,提高速度、弹跳力、耐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 ,强身健体。它是一项适合全民开展的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了新农村建设诉求下体育的功能与作用,认为积极有效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体育不仅是提高新农村健康水平的基本方式,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新农村生活方式优化的重要手段,还是增强农村居民社会情感的理想途径.在农村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社会参与,丰富农村社会文化生活,培养农村居民的规则意识,还可以成为新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达成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区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又为农村体育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系统协调的体育观念,积极扩大农村体育人口,建立和完善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设施是当前形势下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村妇女更是主力军中的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她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价值追求之一。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新农村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免在农村社会内部造成过于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就解决好农村社会内部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内部的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重点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强化政策金融和商业银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三是加快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四是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努力培养农村金融多元化主体;五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增加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经济以及综合国力要实现腾飞,首先必须有广大农村的繁荣发展作依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非同寻常。做为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线的广大乡镇、街道干部,不仅要积极实践,也要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从而不断改革、创新。基于青州市东坝街道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规划联动、重点推动、典型带动、发展擎动等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介绍其具体的做法及从实践申提取的相应的思考课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主题,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本文依据对江苏沛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典型调查,结合沛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得出了以下结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呈互相推动态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稳定增长趋势;农村职业教育机制改革呈各部门联动趋势。尽管如此,农村职业教育仍是当前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文章就沛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农村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学校的建设统筹起来,通过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这样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应把农村学校规划建设成农村社区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8.
探讨徽州聚落风水理念在人居思想中表现的积极意义,分析当前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在基于风水理念传承以及地方特色塑造的前提下,确立"天人合一"的人居设计思想,并构筑风水理念在国家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中的应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中的农民休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休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闲暇增多,农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闲暇生活,农民休闲成为可能和必要。农民休闲促进新农民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促进新农村人际和谐,推动新农村全面进步。当前相对滞后的农民休闲,有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要发展农民休闲,除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一基础外,还需做多方面工作:培养农民文明休闲观念,提升农民休闲品位;开发农村休闲资源,建设系统休闲工程;倡导农民休闲方式多元化,拓展农民休闲范围。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媒介承担了营造舆论氛围和提供精神动力的职责。媒介在这一战略中,必须走出媒介歧视的观念误区,建设更加廉价和易得的媒介网络,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的触媒率,提供有用而且有吸引力的资讯产品,提高舆论引导的技巧和艺术,这是当前媒介参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