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董月娥 《辅导员》2014,(2):50-50
每次走进教室,都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抄作业",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学生的作业是"抄"来的。在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做呗""作业太多呗"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行为,我更多的是理解。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进行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时.总结完全文的结构后问学生: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形散神不散!看到学生反应这么快,笔者心中很是高兴,因为这个答案是笔者早已预设的。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了思考,觉得这一论断需要推敲、商榷。  相似文献   

3.
邵江徽 《学语文》2014,(5):35-35
"形散神聚"是散文基本的美学特征,"形"就是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主要通过"形"来表现"神",用"神"来掌控"形";"形"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记叙和描写来表达,"神"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议论和抒情来表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品中直接用来议论和抒情的并不就是"神",但它们一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4.
散文教学正如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散的形怎样做才能聚拢来,不散的神如何把握才能真正领会于胸,确实也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教会学生应一直把散文当成自己心灵最好的读者,一边读一边感受,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学习,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有心灵的触动,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培养其情感的良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受益!现就散文的教学方法,在此谈几点拙见,以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交流!  相似文献   

5.
<正>从心理角度解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扰和问题,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方法,是读者随手可取、简洁实用的锦囊妙计。“老师,我最近的烦恼是不能专注地学习。老师在讲课,我听着听着思绪就飘远了,等回过神来,老师已经讲完了好几题。我很想认真听,但总是做不到,尤其看到其他同学听得很认真,我就更加烦躁了。还有晚自习时间,第一节晚自习还可以,后面的时间效率就变得很低,一节课做不了几道题。”  相似文献   

6.
孩子说画:我喜欢画画,画画很有意思,画画能带给我快乐!我可以把自己看到的都画下来,讲给我的小伙伴、爸爸、妈妈还有老师听,让大家看了我的画和我一样快乐、高兴。我也喜欢做手工,爸爸和我一起做的油罐车多酷啊!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这样如此的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8.
歪理歪到底     
老师都说,我是只刺猬。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有那么多反叛与反抗。瞧这个不顺眼,看那个别扭,就连各科老师的口头禅也让我不爽,非得和他们辩上几句。语文老师:各门学科就如同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9.
杂谈一:“形散神聚”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中的“形散神聚”,指的是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要步伐一致。学生可以质疑,可以讨论,可以争辩,其思维应当呈现放射性。例如:《左忠毅公逸事》当中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10.
爱洒天下     
作为老师,爱成绩好的学生不难,难的是不歧视差生。可以这样说,爱差生的老师是神!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也曾信心满满的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学生心中的神。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相似文献   

11.
周杨根 《辅导员》2010,(13):125-125
"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你笑。"学生的一句话使我心头一震,继而陷入了沉思。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节自习课上,学生们在做作业。因为是自习课,所以学生做什么作业的都有。作为班主任,不论他们做的是什么作业,我都要巡视一下。我看到有一个学生在制作手抄报,有一个小标题显然是写错了,因为我看到他制作的是“法治手抄报”,有一个小标题却写的是“序放”。我不解地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是预防。”  相似文献   

12.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老师     
李雁 《山东教育》2003,(25):61-61
现在的老师给学生的学识多得多,而师生关系却宽松得很,每看到一些老师和小学生们说笑成一团,和中学生们“沆瀣”一气,和大学生们称兄道弟,我就羡慕得不得了,只有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其实仔细回想一下,即便是过去,老师在人们心中也还是享有极高的精神待遇的,只是做老师的可能浑然不觉;而做学生的也是如此,跟自己的老师相安无事好几年,本可以好说好散的,只因老师某次漫不经心的言行而偏偏要怀恨在心很久。“越向前”所谓“老师放个屁都是香的”在我家是真理,家长根据老师的只言片语对我等做出判断。我二姐自幼聪慧,颇得老师宠幸。父母常以她为…  相似文献   

14.
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要很好地完成它,困难是相当大的。因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文体特点,即所谓的“形散神聚”。在散文教学中,往往由于难以理解“形”和“神”的关系,学生在接受了老师深入细致的分析后,仍觉所知寥寥。中学六年,学了上百篇散文,到头来只记住了一句套话: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复习课忌“散”,否则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有人说复习课贵“散”,认为“散”正是复习课的特质。其实,复习课应该“形散神不散”,在“形”的自由中贯穿“神”的凝聚,在“神不散”的基础上,注重“形”的突破,以此确保生物复习课堂精彩、实效,且学生乐于参与。  相似文献   

16.
一、把理想教育同兴趣培养结合起来我觉得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成才,首先取决于他心中有没有理想,即志向。在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则广告:一个教师问学生,你长大了做什么。有的孩子说想当医生;有的想当老师;还有的想当科学家……这不就是孩子们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初三班主任我看到了学生写的一篇周记:离中考还有100天了,我每天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天天做着重复的事情:每天起床后,吃早饭、上学、放学.上课时候,老师讲什么,我根本听不懂.有时觉得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反正老师也不会管我.我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我想,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将来中考一定比我好,我也想学,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学.反正都这样了,过一天是一天吧.这位学生的周记引发了我对初三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思考.这篇周记反映了这个学生的无助与迷茫的心态,他想学却又不知怎么学,想学又没有人去帮助他们,"学困生"到了中考前期,这种绝望的心态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形散神聚"。教学的"形散",使教师的教潇洒自如;学生因"形散"而精神振奋,兴趣大增,学得轻松愉快,"形散"结合"神聚",结果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相似文献   

19.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讨。在许多的公开观摩示范课教学中,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楚同伴的发言。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班,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旁观者。  相似文献   

20.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们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