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奥运金牌热形成强烈反差的仍是对全民健身的忽视和淡漠,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非对称发展。当前,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大大众体育经费投入、高水平竞技运动与社会大众结合等举措显得异常迫切。只有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的协调发展,才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观,才符合新时期国家和谐、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国民收入、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协整和因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民收入、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进行了协整和因果关系分析,认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没有导致大众体育水平的提高,对大众体育是负面的影响,否定了提高普及说和相对独立说;国家经济的增强提高了竞技体育的水平,验证了举国体制的有效性,但竞技体育水平的增强没有提高国家经济实力,说明了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很弱的;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对大众体育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大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样没有表现为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由于国情的需要,我国竞技体育一直呈强势发展的趋势,然而,伴随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质却一直呈不断下降的局面,特别是青少年体质持续20年下降的现实,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必然存在竞技体育的理性回归,保持在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重点认识竞技体育的理性回归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性比赛中成绩显著提高,随之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下我国国民体质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竞技体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阐述竞技体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价值与意义方面入手,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竞技体育诸多问题,目的是提高人们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竞技体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奥运会举办前较长一段时间内竞技体育组织者、参与者和普通大众的体育观的局限性,对比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人的竞技体育观发生的变化,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运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的中国竞技体育道路,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体育强国”的不同理解,着重阐明了体育强国的7个标志:1)国民体质强;2)竞技体育项目均衡发展,国际大赛金牌处于领先地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3)大众体育普及,体育人口达到经济发达国家中上水平;4)体育科技水平高;5)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6)体育文化繁荣;7)体育产业发达。  相似文献   

7.
国家竞技体育的崛起与它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日本竞技体育崛起的过程,把它大致分为3个时期。在这3个时期,日本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存在明显的特点。最后,根据日本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的特点,得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应考虑不同时期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不同群体间竞技体育认识上的分离与多元,必须要创新"中国模式"的3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中国文化气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体育思想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经历三个时期而形成的大体育观。毛泽东倡导和实践的国民大众思想,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深的内涵,表现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气派。而毛泽东的竞技体育思想,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伦理价值定位关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厘清的理论认识。通过查阅经典文献,得出竞技体育具有捍卫国家尊严的功能,是精英体育,属于极少数人的运动。全民健身以培养国民身体素养为目标,倡导和推行身体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国民身体均衡发展,提高国民健康体质水平。可见,全民健身是国家体育事业的主要工作,身体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当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路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党中央提出的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总结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诸如青少年体质下降、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对各项法规的解读和现实分析指明了大学体育促进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责任,从而进一步从硬件改善、经验积累、人才优势及科研能力增强等方面阐明了大学体育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李俊逸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95-195,197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体教融合"的今天,探究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据此,本研究分别从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3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促进我国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并结合广州亚残会整体现状,剖析当前中国残疾人体育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以下解决策略:健全与完善政策法规;解决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建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残疾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从而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中国目前所经历的重要社会变迁,城市化为体育强国建设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研究结合城市化发展的体育强国建设策略,对更好更快的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人口、产业、文化、资源、科技、国际影响力等几个方面研究城市化进程与体育强国的关系,并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和思路、保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根据人口特点做好群众体育工作、结合各种类型城市发展加强体育强国各项指标和内涵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试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方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方针经历了开始偏重于群众体育到后来偏重于竞技体育,再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过程,我们的体育方针较好地把握了我国的国情和体育发展规律;综观今后我国社会、经济和体育的发展,借鉴日本东京奥运后体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适宜采取“普及与提高并重”的体育发展方针。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迈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举国体制引领下,中国竞技体育在70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群众体育发展不容乐观。目前应以体育强国战略为契机,通过体育强国战略体系建立,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健身俱乐部作为一大体育产业支柱,是协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和谐发展的良好中介。文章从健身俱乐部的角度来探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并试图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谢雪峰 《体育科学》2004,24(9):1-3,18
体育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模式存在不少可质疑之处。其主要问题在于:体育的核心部分是体育活动,而将体育分为这三类缺乏核心区分要素和标准。因而就其本质而言,体育三类模式不应是体育。尤其是体育活动的划分,之前所认为的三种类型体育实质是三种不同的体育理念。目前的体育三类模式将逐渐且必然走向“大体育”的整合,因为“大体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深切呼唤。是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匡正体育三分模式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对中国北京奥运会后的体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经验以利于再创佳绩,同时论述了群众体育发展的不足,从多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探究全面构建体育强国的努力方向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水平竞技运动水平是一个国家竞技运动能力的很好反映。我国在高水平竞技运动实力培养上的投入备受争议。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水平竞技运动必将受到一定的冲击,本文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为主线,分析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旨在通过分析理清竞技体育发展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扭转不良的发展态势,使我国体育运动回归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佳 《体育科研》2012,33(1):11-15
以竞技体育为形式的古代奥运会独具了人文气息和教育理念,促进奥运会复兴与传承。竞技体育的永恒价值是教育、文化、精神、引领大众体育和转换社会风险,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竞技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探究竞技体育的自身特点和见证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竞技体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发展和完善中国竞技体育的文化层面着手,探析中国竞技体育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让竞技体育独特作用伴随着中国建设强大祖国的核心目标,从形式、内容到思想体系上合着中国前进的脚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假日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人们的体质,而且能缓解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释放压力,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相关资料,并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假日体育的发展,并从群众体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假日体育的发展,通过对假日体育的现状了解,提出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假日体育更好的开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