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七种武器     
1988年我普师毕业到绍兴一所中学任教。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某一天我会到校外上公开课,或在优质课比赛上获个什么名次,我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因为当时大家都承认公开课是“表演的艺术”:优美的嗓音,迷人的姿态,漂亮的板书是它的三项基本原则。而在这些方面我无疑是个“三等残废”,要想博得公开课这位MM的青睐,那得是下辈子的事情了。所以,当漂亮的白兔们在公开课这条塑胶跑道上不知疲倦地奔跑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不敢想象有一天我能够胜过“她们”,或者与“她们”并驾齐驱。这只乌龟胸无大志,他只是凭着个人的兴趣,不言收获、不问是非地读着自己的书。  相似文献   

2.
<正>创新,对不起。今天你又没有来学校。这件事情,我想我是有责任的。发自内心的愧疚让我现在一想起对你、对全班学生造成的伤害,如坐针毡。一众所周知,当教师的肯定不能绕开的一个词就是“公开课”。哪个年龄段的教师上公开课或者被上公开课的概率大呢?大多都是“新人”“年轻人”。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讲台上站了十几个春秋,但是由于新到一个单位,依然要上公开课。对于公开课,我是从来不畏惧的,十来年的磨炼让我明白:公开课是对自己的一种锤炼、一种成长、一种促进。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眼里,能上公开课的几乎都是能人。公开课是教师综合素质集中亮相的考场: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有往众目睽睽之下镇定自若之功等等。这些都是我的软肋。所以,以前一谈到公开课,我就有“爱之深,恨之切”的感觉。为此,我无奈过、困惑过,但最终我作出了选择:善待公开课,亲近公开课,把公开课当书读。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我参加徐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抽到的课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看到这个课题,心里暗自高兴。高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个内容在十年前我已经上过县级公开课,当时是新课改初期,公开课上得比较成功,被作为“旧教材,新理念”的典范在全县推广;二是这个内容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这与我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描述 上学期,按照学区的工作安排,要我到本学区内的另一所初中上一节公开课,公开课的主题是“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接到任务后,我不敢怠慢,立即投入到学案的编制设计中来。  相似文献   

6.
我总是一无所有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不甘平庸的我,师范毕业之后,就掉进了“苦海”——被分配到全县最有名的穷乡去任教。“就把贫穷当做磨炼自己的一笔财富吧!”我这样傻傻地想。于是总是想着去上公开课——校级的公开课是不用争取的。当时教师的工资经常拖欠不发,大家都认为,只有傻耄才会去想着上公开课。于是,带着这股傻劲,我和我的公开课在本乡内整整“转悠”了五年。我纳闷了,为什么县里年年都有课堂教学竞赛,而我们乡却从不参加?“傻孩子,人家是富乡,要投影有投影,要录音机有录音机。而咱们呢,找块小黑板都得到别的校去借。还竞赛什么,…  相似文献   

7.
“求平均数”是我上了无数次的公开课,当时的感觉就一个字:“怕”。对于这种探究性的课堂,其教学的难点所在,就是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堂堂课,堂堂新,我不知道最后一次到底会呈现怎样的课堂局面,但同仁的一句话解开了我怕公开课的“心结”。让我不怕了——“我的对象是学生。课堂上我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其实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但上公开课时的紧张情绪弱化了学生在我心中的地位,心里想得更多的是:我会不会忘词,会不会漏掉某一个环节;学生会给我出什么样的难题.我该怎样处理;听课老师会怎样评价我……一遇到生成性的问题,我就更紧张,怕顾此失彼,收不了场。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课堂上的小插曲似乎比其它学科更让教师“防不胜防”。尤其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缺乏应变经验的老师常陷入一些“尴尬”之中。a.实验操作时,学生观察“偏轨”。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氧气》时,指导学生操作“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后,引导学生观察。大部分学生都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我正要引导学生顺势得出结论,完成本环节教学时,一个平常寡言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的东西掉下来。”我当时就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时至今日,此事仍令我反思:多么细心的观察,多么可贵的探索!这种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即:一、新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新———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一切为…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在区“双优”展示活动中,我上了一节高一年级“函数的应用”的公开课.从课前设计、课堂气氛,到课后反馈,我觉得收获不少.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上学期,我新接一个班级。在开学前几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整个课堂有些乱:学生随意发言的有之、不做随堂作业的有之、更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这可怎么行,我变得焦急起来。终于有一天,我在一次班会课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的解释令我大吃一惊:“老师,我们在公开课上不会这样的。”——当时我无言以对。坐下来冷静思考:现在的学生究竟是怎么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经过调查,我发现持以上观点的同学还有很多。反思1:给自己定下一个教学准则为什么在随堂课和公开课上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我想起了“公开课意识”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上,某教师教学新词“孑孓”时解释,“孑孓就是蚊子的幼虫”,一带而过。而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有个男生悄声嘀咕:“我看到过孑孓,他是蚊子的宝宝,我家门前的池塘里就有,身上还长了毛呢……”我当时就想,对于“孑孓”这一特殊的词语,该怎样教学才能把学生“喂饱”呢?  相似文献   

13.
读了《山东教育》2001年第10期李明芳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做秀”面面观》后,深有同感。除了李老师提到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七种顽症之外,我也想补续几点:一、假大空不知怎么了,每次听完一节公开课后,就有负罪之感,总觉着自己是在误人子弟,因为自己的学生总是那么“笨”,那么不会回答问题,看人家公开课上的那些学生,回答问题不但是“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而且个个问题都说到了点上。甚至有的连在座老师都感觉难的问题,公开课上的学生也能珠玑落玉盘。平时两节课难以完成的任务,而公开课上一节课能顺利完成,且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4.
每次上公开课,老师总爱选那些聪明活泼又听话的孩子,而试课时,又用平行班的孩子,所以班里总有那么几个“不出色”的孩子在两次机会中都无缘参与。记得有一次我上公开课,班里留下了几个孩子(在幼儿园这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我也没在意,家长们似乎也不会介意这些“小事”。可是第二天早上,杨智婧(她昨天没上公开课)的妈妈来找我,非常委婉地向我说明了她的来意:她女儿不太聪明,但她非常喜欢老师组织的活动,可是她太老实,又不善言辞,更不敢把想法告诉老师。昨天她回来后非常伤心,求妈妈给老师说说,让她参加活动……听…  相似文献   

15.
《罗斯福新政》是我准备的一堂公开课,也是我积极参加学校教学月活动所选上的一节课——根据我们组长也是我的师傅魏老师给我定的上课时间和学习进度而选定的。在整个课堂设计过程中,我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课堂效率”“课堂互动”这两个概念。根据我以前上课的经验和听同学科公开课的感受,我对这次公开课的打算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上一节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日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就有些不明白,这是一堂什么样的公开课?怎么“差生”就一定会坏事呢?学校和班级的荣誉就真的有那么的重要?难道公开课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或来宾观摩的“作秀”?或许我的问号有些太多,或许我是有些不入时,或许我似井底之蛙。一堂没有让所谓的“差生”去上的公开…  相似文献   

17.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喜欢听公开课。因为公开课是集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学科智慧的课。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我喜欢关注公开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琢磨公开课上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关注多了,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对公开课上大多数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8.
公开课之惑     
为什么要开公开课?某日,我执教校际公开课,许多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今天的公开课你都准备好了吧?要好好地展示展示啊”。当时也无暇多想,只随口附和要好好表现,不给学校丢脸云云,过后却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头。公开课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某一个教学主题而共同研讨,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呢,还是授课者为了展示自己。  相似文献   

19.
顾名思义,公开课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对外开放的情境中,以利于教学评论和研究。时下,公开课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词了,凡是说到教学研究都要找人上一堂公开课。诚然,公开课本身并没有错。试想,如果课堂教学不对外交流,互相讨论研究,教育怎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呢?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今各色公开课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优质课”、“示范课”了呢。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先知”,学生是教师思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到校外上公开课,内容是初中《语》第二册古诗《敕勒歌》《秋浦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当时教室里坐满了听课老师,学生与我互不相识。为了缓和学生们的紧张情绪,我和学生们先聊了三五分钟,话题是“在生活中如何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谈到了唱歌的方式,由此引出诗歌是作表情达意的产物,然后放了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