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采用专利与新产品为因变量,构建负二项分布模型,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地理距离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对新产品产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学研合作促进政策应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对新产品创新绩效提升的积极作用,区别对待以专利或者新产品为技术创新收益占有方式的不同产业,并鼓励以"为我所用,不一定为我所有"的方式撬动外地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地理距离对专利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对新产品产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学研合作促进政策应根据不同创新目标而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3.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收集20所中国纺织高校1985—2021年发明专利,深入分析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开展情况与发明专利转化绩效间关系。研究结论发现:首先,中国纺织高校产学研联合专利申请与专利转化均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但是转化专利占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的比例较低;其次,高校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负向作用于整体专利转化数量,而合作多元度则对专利转化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再次,高校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对其合作创新成果转化存在显著倒U型影响,但产学研合作多元度对其合作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转化数量与其转化专利自身产学研合作广度、深度与多元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戴靓  纪宇凡  王嵩  朱青  丁子军 《资源科学》2022,44(7):1494-1505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分析中国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的网络结构并探讨其背后的邻近性机制对提高城市创新效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论文合作发表和专利联合申请的截面数据,综合构建了2011年和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分析其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的二次指派程序(MRQAP)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2011—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密度增强,择优链接弱化,呈现出多中心发展趋势,合作格局由北京和上海主导转变为北京上海引领与区域中心带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多个区域网。②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除了受城市经济水平、科教支持力度、行政等级的正向影响外,也受地理、组织、文化、社会、制度邻近的显著促进,邻近性机制对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③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影响是动态的和交互的,过度的地理、社会、认知邻近会阻碍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认知邻近可弥补地理距离,而社会邻近往往伴随着地理邻近。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ICT领域产学研联合申请的SIPO授权专利为样本,按照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的组织类型区分产学研合作模式,首先从宏观上分析比较我国ICT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演进路径;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微观上研究产学研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及其时空演化,进而对产学研合作深度、广度及效率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ICT产业的创新主体已由大学转变为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经历了由以大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合作模式到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模式的转变。产学研合作网络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整体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网络集聚程度较低,但网络连接效率较高。说明我国ICT产业中参与合作研发的大学、研究所、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知识转移效率较高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已形成,这为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开展更加广泛、紧密、深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对城市间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定量研究,更加精准识别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特征,以中国296个地级市2011—2020年联合申请专利、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量为样本,基于三螺旋理论,将产学研专利合作归纳为“产-研”“学-研”“产-学”“产-学-研”等4种类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近10年城市联合申请专利数量增长5倍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较少、占比较低,且增速缓慢;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连通度不高,大多数节点间合作强度较低,节点间联系呈“东密西稀、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网络层次清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空间结构显著,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5个城市处于中心地位,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及自主能力较强。由此提出要发挥北京等核心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着力培育成都等西部创新中心城市,增加西部边缘城市对外创新合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对专利数据的分析发现:过去20年间我国产学研合作申请的专利数量从1985-1998年变化很小,从1998年后开始呈现上升的趋势;产学研的发明专利比例高于一般专利中发明专利比例.进一步对北京等8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和产学研发展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强的省份,其产学研合作也相应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92—2015年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网络图谱以及科学计量方法,结合产学研合作政策特点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网络、演化趋势及区域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伴随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演变,我国产学研合作网络规模持续扩张,网络结构愈发紧密复杂;产学研合作的专利数量在探索初期变化很小,进入发展时期后呈现出飞速上升的趋势;此外,进一步对区域产学研发展情况比较研究显示,我国八大经济区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有效途径,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探索了涵盖项目对接、合作研发、试验试制和产业化四个阶段产学研合作创新全过程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2004—2013年期间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左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时间约为3年;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以及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条件下,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时间是有显著差异的;知识资源互补性、合作声誉、沟通交流以及合作态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科研实力和地理距离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的推动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专利合作是中国通信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3年为间隔构建2002—2017年中国通信技术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并对专利合作总体状况、网络节点中心势、网络结构特征以及网络演化进行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专利总数不断增长,但与境外单位的专利合作数量呈不断减少态势;高校已经成为通信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及专利合作的“领头羊”;专利合作网络趋于复杂,网络中“小团体”数量逐渐增多,但不同团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壁垒逐渐加剧,小世界网络特性逐渐削弱。最后,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个方面提出产学研专利合作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