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校园成为花园需要”票子”,让校园成为乐园需要“点子”,虽然“票子”、“点子”并不易得;而让校园成为家园,成为能让心灵栖居的家园,才是管理的至高追求,即便那个家园还很简陋甚至破旧,但如果那里是安全的温馨的,就会让人踏实,让人眷恋,让人气定神宁。如果总觉得受到监视,总担心遭到责罚.总听到“无米下锅”的哀怨,总受到“饭碗不保”的敲打,那就有“危机”,让人心累,让人惶恐,让人精神飘泊;  相似文献   

2.
总有一种旋律,让我们感慨万千;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心灵震撼;总有一种热情,让我们豪情万丈;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无比坚强!窗外“嘀嘀哒哒”地下着大雨,雨水打在屋檐上,打到窗户上,打湿了布帘,也像一个小郎钅头砸在我的心里。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夺走了不少人的生命。看着电视里那么多的白衣天使在抗击非典的前线英勇战斗,使我感动万分。总有一种旋律,让我们感慨万千。“五一”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3套的“同一首歌”栏目,播出了“‘五一’特辑———同心抗‘非典’,同唱一首歌”的节目。我听了,心里怎能不感到亲切、舒服…  相似文献   

3.
刘淑彬 《小学生》2010,(9):25-26
微笑是无声的语言,是友好的见面礼。当你走进宾馆、饭店总有迎宾毕恭毕敬地微笑着说:“欢迎光临”,那甜甜的微笑总让人身心愉悦;当你走进校门来到教室,总能听到“老师早、老师好”的问候,那一张张笑脸像绽开的花朵,总让人喜形于色;当你见了同事和朋友,总会微笑着打招呼,一个微笑让彼此都快乐。  相似文献   

4.
蔡杭汐 《作文》2023,(Z2):12-13
<正>如果让你放弃出国留学,放弃研究成果,你愿意吗?如果让你连换三条人生赛道,从零开始,你愿意吗?如果让你深藏功名,隐姓埋名一辈子,你愿意吗?有一个人,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他就是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一个人总有思想,总有他的信仰。这个信仰应该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5.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让人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6.
微博我最火     
《初中生》2010,(9):35-35
熊小年:别总抱怨怀才不遇,你得先有真正的“才”,方能让人来“遇”。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总免不了有指出他人缺点或不足的时候,总有劝人改过向善的时候。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如能减少“良药”的“苦口”成分,降低“忠言”的“逆耳”程度,让人听起来更温馨一些,他人将会更乐于接受,这就需要在语言表达上更讲究艺术,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有吃!”某电影明星在电视广告中用普通话语音开玩笑似的来了这么一句,那意思大概是“我吃了或吃过(这种东西)”。这广告词不长,却总让人感到疙疙瘩瘩的。我们知道, “(我)有吃”是方言的说法。这种“有+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9.
有个成语,诲人不倦,意思是教育别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这里,笔者把它改为被“诲”者倦不?作为教育者或管理者,特别是教育界的管理者,诸如校长、政教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我们是经常教育别人的,而且总是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问过自己:被“诲”者倦不?或者是否问过被教育者和被领导者:你厌倦不?也许从来没有。有些教育者总是单方面地认为:我是在“诲人”,我是为他好,他不应该厌倦。他们从来不考虑换一种让双方都不倦的方法。不知怎的,一提到诲人不倦,总让人想起那种穿长衫的、上了年纪的先生,总让人想起一套一套的大道…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中的美需要发现的慧眼,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的发现,充满了魅力和憧憬,伴随着惊喜与激动。一、有发现,才会有“激情燃烧”绝大多数教育者每每谈及“教育”这个话题,总有一种压抑、负重的感觉,经常耳闻目睹的是“叫苦不迭”、“唉声叹气”、“怨天尤人”……难道教育就真的这么枯燥、乏味吗?教育的本义是让人们“诗意地栖居”,我们只有努力地找寻教育的诗意,才能惬意地享受教育,享受教育的美丽人生。教育可以让人谈笑风生,欢乐开怀;教育可以让人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1.
印象三题     
这篇散文给我们的第一个强烈的印象是篇名的怪:记念的目的、作用之一本是防止忘却,而这篇散文的篇名说的却是为了“忘却”而要“记念”,这不是有点怪么 ?虽然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似乎就作了解释:为了摆脱悲哀而作此文,“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但这种思路、做法总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总让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让人回味、思索的东西。   读这篇散文的篇名、开头与结尾,总让我想到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感想独白:“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  相似文献   

12.
每年高考之后,年度“状元”便成了最吸引眼球的人。过去,对“状元”总有多少仰望,总有不少神化的地方,媒体也把“状元”放大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除了会读书还是多读书,除了勤奋就是发奋,单一化脸谱化,让人难以亲近,难以仿效。在素质教育不谈“状元”的言语下,对“状元”的期待及渲染仍愈演愈烈,几乎是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一直不太愿意接受“家长”的称谓,而对“父母”一词颇觉亲近。原因在于“家长”一词听来总有些居高临下,有点自命权威,有点强迫子女遵从的意味,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家长制”之类的字眼;而“父母”的称呼听来则要平和许多,让人放松而温暖。不知道朱良俊老师在女儿面前愿意以家长自居,还是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名父亲或是朋  相似文献   

14.
1.启蒙教育来自中国的儒家、道家说起“四书五经”,总让人联想起中国的旧式私塾中脑后拖着长辫子的孩子,在摇头晃脑地念“子曰诗云”。那时,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无独有偶,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有一户采取这种中国旧时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5.
姜一平 《英语沙龙》2009,(8):112-113
Yield:让爱随行 开车上路,让爱随行。这里的“让”和“爱”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开车的人需要有爱心,这点远比驾驶技术重要。二是说“让”也是一种爱,让人,让车,让小动物,正是驾驶员的爱心和责任心所在。英文路标Yield(Y)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原则和交通法规。  相似文献   

16.
初涉职场,总有那几个“TA”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为何他那么喜欢溜须拍马,而她总是冷若冰霜?你满怀怨气地发现,自己身边充满了令人无比讨厌的人!然而,我们谁也无法要求别人的性格满足自己的喜好,与其整天充满愤恨,不如换个角度看世界,给自己上一堂“逆向思维课”,看看我们能从这些“讨厌的人”身上学到些什么吧!  相似文献   

17.
美腿与丑腿     
这世上有两种人,他们拥有着同样的健康、财富以及其他生活上的享受,但是,一种快乐,另一种人却烦恼。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对事物观点的不同,比如对人和对事,因此产生了快乐和烦恼的分歧。人无论处于什么境地,总是会遇到“幸”或“不幸”。不管在什么场合,接触到的人和进行的交流,总有让他开心或烦心的;无论在什么样的餐桌前吃饭,酒肉总有对味和不对味的,餐具也总有精致和粗糙的;无论在什么气候下,他们总能遭遇好天气和坏天气;无论哪个政府统治,法律条文总有好坏之分;再伟大的诗句或著作中,总能挑出精彩的和平庸的;差不多每一个人的脸上,都…  相似文献   

18.
一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句以一个细节描写,再现马克思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的智者和最坚决的战士”与世辞的情景,用语简练而蕴涵丰,画面静谧却动人心魄,其语言术历来为人称道。可是,笔者每读到这里,总感到什么地方有个不和谐的音符。反复体味,发这个不和谐的音符就是“安乐”一词!这句话本来要表达的是一种崇敬又悲痛的感情,可是“安椅”总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贪图享乐”这层意思。笔者不得翻开了英文原著。英文中这个词是“arm-hair”。笔者查遍各种英汉…  相似文献   

19.
草木可劝学     
来到地处孟子故里的邹城市第一中学校校园内,总让人产生置身于博物馆、公园、校园三体合璧的感觉。校园呈花园布局,古亭松柏,红花绿地自不必说。让人注目的是那迎门而立的“劝学亭”、“成器亭”。“劝学亭”内的石碑,镌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铭文图画;“成器亭”则刻有邹城市籍古代名人画像,如孟子、匡衡、王粲等。这儿的花草树木也被师生赋予人的情感。银杏、杨柳、菊花、牡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与人生     
《中文自修》2008,(7):54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兴奋。在历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许多当选人物我们耳熟能详,而近日广泛传播于网上的“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评选同样引起了公众热议,如三次割头皮给烫伤父亲植皮的殷武勇,诠释的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讴歌的“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