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了如何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断加以完善,这既是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与实践,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实践,对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日益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被认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长久的、富有生命力的学生科研创新维护机制和纠铬体系,关乎我国人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储备结构的日益优化.本课题在上述大背景下,重点调查研究了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中的引导与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高校本科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对本科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缺乏,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健全科研活动机制,拓宽学生参与科研的渠道,建立健全科研导师制,拓展科研创新的平台,同时坚持计划性、逐步提高、学以致用、激励性等原则,切实完善高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工学结合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管理机制目前还存在教师指导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科研创新的主动性缺乏,企业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高校应从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对工学结合下大学生科研创新管理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科研团队与高校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旸 《高教探索》2007,3(2):134-135
高校创新依赖于高校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能力的主要支撑,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晴雨表,科研团队通过创新活动营造学术环境,对高校科研创新和教育能力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高校创新优势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锋  尹洁 《文教资料》2013,(18):91-93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客观存在一定的冲突,对团队的顺利运行与开展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团队获得创新成果与效益。结合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特征,从冲突产生的动因、动态运作过程及对创新绩效成果影响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冲突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冲突管理对策,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相互信任与合作程度,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研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科研评价则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创新驱动发展为视角,分析创新驱动战略对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工作的意义,指出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大学生是国家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共青团在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推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有几点值得借鉴的做法:以协同育人为工作理念,搭建科技创新育人平台;以科研创新项目为依托,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激励机制为保障,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全面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最终实现高校创新人才的协同培育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核心载体.知识创新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促进知识创新,是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驱动导向,探讨科研绩效管理抑制知识创新的原因及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影响知识创新的机理,提出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对策,有利于我国知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科研创新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使命是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创造与文化创造,而教师是高校创新工作的实施者与担当者。高校教师创新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即创新活动专业化、创新内容多样化、创新组织团队化与创新功能多元化。高校教师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以"促创新"为目的的科研管理体制、多功能的协同创新体以及高校创新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当前我国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等学校自身定位模糊,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不能明确责任;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过于分散,未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坚持走产学研道路,明确定位、突出特色、自主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学习的意义,比较了创新学习方法与传统学习方法,提出了创新学习不仅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而且也是高校的重要活动.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强化训练创新思维,开设创新实验,创新教材、创新考试,探索大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方法与高校环境有机融合,达到将大学生自发的、零星的、无组织的自主学习改造为自觉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创新学习.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作为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场所,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验室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措施与对策.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途径,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动力,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面临着众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激励问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激励机制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建立健全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的研究生创新激励体系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成为科研路上的参与者。本文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分析了现阶段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并且给出了地方高校健全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能熟练运用学校所授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措施,力求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以满足目前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创新与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教育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对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包含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多层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介绍了应用型高校进行多层次多模式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相关的制度保障和奖励机制,并介绍了多模式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与拓展的途径.实践证明,该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催生了大量学生创新成果,而且营造了优良的科研与创新实践氛围,加强了学生协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创新气氛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气氛维度的研究,尝试提出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的新的维度:教师风格、参与保障、目标认同、创新追求与支持,以此来更有效地描述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同时,在提出以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行为来衡量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创新气氛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根据所提出的概念模型提出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管理对策,为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科研创新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笔者针对目前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1+N"模型,并就该模型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就创新学生党员活动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