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云生“心根”论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和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正因为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滋育心根”滋育这一生命之根”、精神之“根”无疑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旨归。刘云生同志把自己对语文教育的实践认识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元点上,而构架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心根语文”的学科教育思想,其立论是准…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内在心灵的实践,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它更多地是滋育儿童的心根。这样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为儿童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和奠基。因此,教师“劳作”的田野应该是人的心灵世界,核心任务是滋育人的心根,发展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内在心灵的实践,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它更多地是滋育儿童的心根。这样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为儿童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和奠基。因此,教师“劳作”的田野应该是人的心灵世界,核心任务是滋育人的心根,发展人的灵魂。语文是教师凭借  相似文献   

4.
一、滋育爱根滋育儿童的爱根,意在让儿童从小都能爱生活,爱文化,爱自然,爱社会,以及爱自己。因为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石,“有爱就有希望!”有了爱,教育才可以抵达,人生才可以走向完满。  相似文献   

5.
《教育导刊》2010,(2):97-97
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始创于1945年,一直以“师德好,德育工作佳,教学质量优”而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近年来,该校乘借新校舍建设的东风,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新课程实施与课程研究为目标,确立了“文化浸润心根,厚德滋育贤人”的办学理念。该校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乐育贤才、精艺善导”的教风,“乐学、善思、自主、求新”的学风,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反对“因袭陈法”、“仪型他国”,是旧中国批判传统教育弊端和洋化教育的杰出代表。为普及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毕生奋斗,鞠躬尽瘁,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和民主教育。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相似文献   

7.
滋育儿童的爱根,意在让儿童从小都能爱生活,爱文化,爱自然,爱社会,以及爱自己。因为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石,“有爱就有希望!”有了爱,教育才可以抵达,人生才可以走向完满。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教育家在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生命教育的特色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建构于生命哲学之上,同时又超越了生死,拷问存在之价值与生存之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生成和“成为你自己”。设置死亡教育的课程、创设非连续性教学形式、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具有四个特征:以人为本,观照生命的人文性;彰显个性,张扬生命的独特性;绝对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双重性;直面.生死,追寻生命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庄子追求人的自由独立,他提出了理想人:“真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放逸。这种人格精神的构建必须经历“无名”、“无功”、“无己”三个层面的积淀升华,通过主体的“心斋”、“坐忘”、“致虚极”而逐步完成。主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本体性超越,人格得以独立,精神得以自由,生命最终得到放逸,合于自然,合于道,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0.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一、心根幽处——生命喷涌的源泉什么是“心根”?从词源上看,它最早见于唐朝佛教译作《金七十论·卷中》的“十一根”说,“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遺五作根”,它们都与人的“心根”相联系。显然,这里所说的“心根”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心灵”同义。在宋代,“心根”还衍生…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一体验具有情感诗意化、意理深刻化、感受个性化的特持。文学教育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行为,是一种叩问价值的精神活动。只有把学生置于文学的价值世界中,让其领受诗意情感,提升生命价值,感悟自由精神,才是文学教育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哲学强调“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也“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刘云生“心根语文”课例展示,意在探索语言与心智在儿童心根处互动共生的问题,似乎和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心、性”的观点有某些关联,立意很新,内涵丰富,给我们打开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教书得先育人,育人先知人,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师要以爱为核心,以科学、合理为基础,以给自信为宗旨,以给方法为落实,真正把人生命的发展权,创造权“还给”学生,使之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自我培养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领悟人的“生存”智慧,深化对生命价值的反省和体悟,正合自己知情意行方面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水清音之中隐含着的,是晋人的“自由之心”。在生存愿望受到社会环境压抑,生命自由得不到实现的时代,晋人“发现”了山水这一精神自由的寄寓之所。于是,融入山水的他们,在对精神自由的假想中,满足或者说化解了内心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这一满足的实现,凭借的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自然与自由,二者在深处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5.
李贽“童心说”中的“童心”有四层含义:“童心”即“真心”;“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心之初”;“童心”在于“成人”.在对此四层含义及其文意进行阐释与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蕴含的丰富教育性进行解读,教育应坚守:作为教育价值基础的教育之真;作为教育本体基础的生命体验;作为教育自然基础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精神基础的理性意识.总而言之,教育当存“童心”,旨在追求生命的真实,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16.
庄子反对为外在的一切献身,特别关注死亡对生命的威胁,情欲和智谋使人忙着争名逐利,无时不在损害人的生命。要想解脱困境,先要做到齐同万物,无是无非;认识到人的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然后通过“心斋”等途径修“道”,彻底消除物我对立,这样才能观照到自然无为之“道”,实现精神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7.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课堂之道,一张一弛。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有张力的课堂。张力课堂首先是自由的国度。自由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需求,只有自由自在,才能滋育出健康阳光、蓬勃向上的生命气象;只有无拘无束,学生才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才会富有张力。自由,首先是安全。"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赞可夫)学生只有在无恐惧、不害怕、不紧张的课堂中,才能专注地投入  相似文献   

19.
捧出一颗心     
张云 《学前教育》2007,(4):54-54
还在少年时,就曾读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仰望一代教育宗师伟大师德的写照,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感动,我该怎样像大师一样捧出自己的心去浇灌这幼小的生命,让爱洒满他们纯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心”是嵇康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理解为“越名任心”,任“心”而为即可有精神之自由。嵇康之“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自然,自由。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三个概念中:清、远、逸。嵇康关于“心”的思想对于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