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陈勇 《文教资料》2007,(24):159-160
英美文学教学应该改变长期以来文学史加选读的模式,树立"一个中心"和"两个结合"的教学观,即坚持以文本为教学的中心,坚持教学与生活、教学与创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刘璇 《考试周刊》2009,(35):189-190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强调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从英美文学的教学素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作了相关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视觉文化冲击下,基于经典文学文本改编的电影制品开始被大量地引介到高等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堂上。作为文学课程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文学电影所独有的跨学科、视觉化、听觉化等特点,可以使传统、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但培养学生解读英文原著能力的教学目的以及英美文学教学中课时严重不足的现实限制了以影像为核心的经典电影在文学课堂上的无限利用。本着"扬"弃"并重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依据英美文学特质并摘取经典电影的精华部分,结合有度以达最佳教学效果为根本,大胆创新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到底是以史纲教学为重还是以文本教学为重,是一个长期以来富于争议的话题。在当前课时严重不足、学生阅读心态浮躁的条件下,笔者以为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到文学史纲的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指引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文本解读和赏析。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中,仍是以传统教学观念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被动地学习知识,并更注重理论知识和作品背景的介绍,缺乏对作品的个性化分析,不利于学生们自主性的研究。有鉴于此,采用构建主义教学理念进行行为主义教学的深入,这也是对现有英美文学教学的大胆尝试和理论性创新。本文以反思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以外部研究视角作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将传统教学中"教"为核心的理念逐渐转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现有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入随机通达式教学方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出构建主义教学的内涵和教学的时效性,为我国英美文化教学创新和探讨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英语专业大学生冷落英美文学现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出发对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与文化心态是他们冷落经典文学的内在原因;而教学中文学理论和文本阅读的规定性缺失以及就业压力大是其外在原因.建议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并在课堂上引入文学批评理论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英美文学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积淀英语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方面的缺点,阻碍英美文学教学的创新改革。因此,应在教师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电影与文本之间构建有效的互动关系,全面推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互动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文学批评融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是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融入文学批评不仅要考虑到文学批评的维度,还要考虑到教学目标设计的维度。以文本、语境和批评为知识维度,以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创造为能力维度,构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矩阵,可为具体文学教学目标设计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9.
英美文学课教学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存 《文教资料》2008,(29):179-181
本文对英美文学课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对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思考.教师不是文本解读的权威的发言者,而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引路人.文章还论述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这一新的视角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在英美文学的互文教学中,将作品与其内容相关的互文本进行跨体裁、跨文本的关联阅读,将作品与其相似性互文本进行纵横、内外等维度上的参照阅读,同时在课堂的语境中,通过多元的课堂展示、互动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不同角度的对话,最终达到师生间共鸣的教学效果,实现一种"主体间性"。这种关联阅读与互文教学使得师生共同参与文学理解和知识构建。  相似文献   

11.
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构筑学生精神世界来看,文学阅读教学应是感性实践活动。文学阅读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时间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言语形式,这是与文学大师对话的过程,是提高语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变文字为形象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掘作品的形象性;最后,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师生情感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善于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而且要恰当引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在于理论成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而文学或文学性则被淹没。面对理论重负和文学缺失,不妨把文学理论教学建构成以"文学性"为中心的动态结构,即由教师、文本、学生和世界这四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而只有通过文本阅读与批评相结合,才有可能发现隐藏在文本与世界、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呼应的"文学性",才有可能在各要素的彼此关联中保持结构的对话性、整体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重视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这样则能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愿意讲,学生喜欢学,既可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亦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来。经典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回归经典"为旨趣的教学改革,就不能不从我们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对经典进行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方式、教师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失误和学生自身阅历的缺乏等原因造成许多大中学生不会正确阅读文学作品。综合西方细读方法和传统评点形式二者之长的阅读方式使读者可以获取对作品的多方面把握。具体操作中需注意作品的选择、作品整体的把握以及读与写的关系等方面问题,并处理好指导者在阅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让课堂"活"起来,是高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取得最大实效。  相似文献   

17.
进行语法修辞知识的"随文教学",应当教给学生适当的语法修辞的基本知识,使他们了解语法修辞的基本的概念;应当结合课文用例,教学一些实用而好懂的语法修辞知识,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应当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着重从语用平面来教学语法修辞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和"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教师在"英美文学及选读"课程"四个三结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四个三结合"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高+双强+双意识"三结合的教学理念;实施"历史+文选+评论"三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提问+讲授+讨论"三结合的教学手段;运用"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期末测试"三结合的考核方法。为了调动师生在此教学模式中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并遵循教与学客观规律,使师生的创新真正落到实处,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魅力,使"英美文学及选读"成为效率高、受欢迎的课程,笔者试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设计者、意识培养者、组织者、示范者、交流者和评价者。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拟从与文本对话角度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与文本对话的三种形式 ,及有效地与文本对话的教学途径 ,使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rises from an action research investigation that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eaching pre‐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Year 9 English lessons might influence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texts. It examines the proposition that some students need to have a secur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before they can benefit from more creative approaches which require them to undertake independent and personal responses. Although creative methods of teaching are often posited as being superior to more teacher‐led approaches, student responses suggest that requir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creative activities as a means of exploring an unfamiliar text without first ensuring they have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rching narrative and a good grasp of unknown language can lead to resistance and disengagement. In this case study, some students benefited from and appreciated a structured approach that included mor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eaching pre‐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which they said helped them to learn more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