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曾经在1994年、1995年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用“右採左按”技术获得60公斤级冠军。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各家之精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健身价值蓬勃发展。推手是其击技之道,是太极的灵魂。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比赛实践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竞赛形式、完整的竞赛规则和竞技特点,并于1994年被列入全国武术锦标赛的比赛项目。在不久的将来,推手也一定  相似文献   

2.
竞技太极推手项目,是伴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70年代末,为继承发展中华武术的技击属性,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决定开展武术的对抗运动。因此,将武术散手、太极推手项目,作为体育竞技运动形式,列入了全国对抗项目的比赛内容。随着竞技推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参赛人数也逐年增加。在1998年的全国大极拳剑、推手比赛中,参加大极推手比赛的运动员就有197人,比参加太极拳比赛的人数还多,这也是历来参加推手比赛人数最多的一次。从今后发展的形势看,将会出现一批从事竞技推手运动的优秀人才。为了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教练员…  相似文献   

3.
竞技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与升华,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理应得到持续繁荣发展,可实际情况却是经过二十多年后竟然退出了竞技场。本研究针对竞技太极推手运动的发展现状,从竞赛体系、保障体系、人力资源和训练体系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竞技太极推手运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威 《体育学刊》2012,(4):116-120
通过与《论太极推手的技术和文化特性——兼论传统太极推手竞技化不可行》作者商榷,对该文作者提出太极推手仅适用于"对练运动形式"提出质疑。认为现代太极推手运动源于传统习练太极拳之"用"的练习,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传统的太极推手练习不乏对抗性,太极推手竞技化可行,传统与现代并重并不矛盾,并对竞技太极推手的继续开展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太极拳运动的推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体现太极的理论基础与运动特点,深入挖掘和整理太极拳技术和理论,改变以套路为主,不吸引青少年人群的现状,抓住青少年健身人群,发掘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运动形式和模式,丰富太极拳运动,扩大太极拳人口。竞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表现形式,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推广上先集中后普及、先业余后专项和规则上先限制后放开是竞技太极推手推广的重要方法。最终形成广泛的大学生校际比赛,将大学变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基地和太极拳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场所,这应该是竞技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推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洪浩 《体育学刊》2005,12(5):53-55
将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太极推手.依据列宁和毛泽东对本质的有关论述,提出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两个层次;进而提出健身本质、民族文化本质和技击本质是竞技武术在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层面的一般本质,而竞技本质是其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7.
对太极推手传统理论与文化及现代推手的技术实践等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推手秉承了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且具有含蓄、谦让、和谐的对练技术特征.但将太极推手作为一项攻防竞赛项目开展,有违太极拳运动的传统理论和运动规律,误导人们对太极推手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8.
倪元海 《武当》2012,(11):38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精髓,高深莫测,奥妙无穷,不仅得到太极拳爱好者的青睐,还逐步得到世界武林同仁的高度评价和推崇,逐步成为各门各派加强功力训练,提高技击水平的有效手段。推手不再是太极拳的专利,而成为世界武林同道的共同财富。山东梓童山武术院长期研究、推广推手运动,根据推手比赛的特点,制定了《国际推手竞赛规则》。其竞赛规则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便于推广,没有门户限  相似文献   

9.
竞赛规则是竞技比赛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导向和运动技术发展的指南,是保证比赛公平竞争、评判技术高低的准绳。1959年,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科学、系统的武术竞赛规则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武术正式走向竞技体育赛场。虽然这本太极拳竞赛规则较为笼统,但它第一次将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设定为一个可以量化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建国后的四十多年里,太极拳竞赛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对推动太极拳运动在国内外快速有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何伦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206-209
为了促进中华武术技击的发展,推动武术技击赛事的举办,通过对2019年中国大学生太极推手、长短兵锦标赛的观察,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竞赛规则、裁判判罚、冠军归属、参与的院校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本次的竞赛规则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尤其是太极推手比赛的竞赛规则较以往的规则比较有部分变化,有利于太极拳技法的运用,但是在比赛过程中部分运动员出现犯规少数裁判未立即叫停;部分学校技术领先,技术差距大,技术发展不平衡;参与院校较少。建议:开展更多此类赛事,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建立裁判员奖惩机制;建立武术技击研究会,不断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进行挖掘,技术进行公开;加强高校教练员培训,做好推广工作;编写该类项目教材,录制教学视频。  相似文献   

11.
竞技太极推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传统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乡传拳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的原理创编了太极拳。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以太极拳引劲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传统的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习练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扌朋、扌履、挤、按、扌采、扌列、…  相似文献   

12.
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一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和重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武术虽然未进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但“北京2008武术比赛”是奥运会的特设项目。要想让武术在奥运会的赛场上站稳脚步,就必须推出最具代表而又适合奥运赛事的武术运动形式。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中国武术及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研究竞技太极推手作为中国武术的组成部分,进入奥运会的独特优势和意义,并对其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为竞技太极推手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进入奥运会的形式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项运动从推广到走向竞技场是一段艰苦复杂的历程,然而太极推手在经过二十多年后竟然退出了竞技场,这其中肯定有一些主客观原因。本研究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录体外受精资料分析等基础上对竞技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技术动作、训练保障等方面展开了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这些方面都有待于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文化底蕴深厚,拳理、技术博大精深,在经过演变和代代人的传承后,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太极拳不仅深受国内习武者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流和碰撞下,武术为了成功进入奥运会,其竞赛规则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评分标准也趋于细致和规范。其中,难度动作分的加入,使评分更加的量化,对运动员的套路评分更加的客观化。而太极拳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改动也对太极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竞技太极拳内容设置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华武术向体育文化演进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套路和太极推手两项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结论指出:现代竞技武术一分为二的分离模式稀释了武术的内涵,降低了武术文化的层次,阻碍了中国武术完整地向外推广和高层次的发展.文章提出竞技武术应走整合的道路:先将套路与太极推手结合成竞技武术的一种赛制,然后逐步完善,以构建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竞技武术发展标准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太极推手是武术对抗项目之一,为了了解该项目发展的现状,预测太极推手发展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录像分析法、现场观摩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的太极推手比赛在竞赛一体化、技术的规范化、训练手段的科学化等方面均有不足,需要不断完善该运动项目的理论、技术、教学训练、赛制、科研等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国内外太极拳运动发展的需要,规范太极拳技术,统一太极拳竞赛条例,明确太极拳动作要领,科学、系统地推动太极拳水平的全面提高,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太极拳名家在广泛调查、深入讨论、充分研究、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太极拳剑规则进行了修改,定稿完成新版《中国太极拳剑竞赛规则》作为太极拳发展的技术依据。经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极拳曾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的技术特点使它不具有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观赏价值,它的比赛也缺少竞技体育所必须的区分度,所以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的比赛项目.如果太极拳脱离了竞赛规则的限制,将以更自由、更多姿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更全面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