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中外人民的青睐,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病、或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更把它作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选运动项目。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拳的起步时间晚,因此,很多人的拳打得不标准,给外界人的印象只是老头老太太在那"摸鱼",毫无美感可言,因此它的健身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中老年人能不能学好太极拳?怎样才能在学会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把拳打出太极味,打得规范、美观,真正使太极拳发挥它的强身健体的作用。我是2004年在我5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太极拳的。七年来,我从一个不懂太极拳的老太太,到2008年参加香港第六届国际武术节成为女子杨式四十式太极拳冠军队的成员。回顾自己七年来学习太极拳的经历,认真加以总结,相信对中老年人学习太极拳会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严翰秀 《武当》2014,(2):17-19
自从我学会打太极拳过后不久,我便十分注意收集和学习太极拳的经典著作。所谓太极拳的经典著作,是指那些在太极拳的历史上得到公认的代表人物和各太极拳流派的主要传人,在太极拳习练、实战与教学中总结而成的太极拳著作和文献等。有些太极拳经典我手上没有,太极拳朋友也会从外地为我购买或者复印寄给我,  相似文献   

3.
我出生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哥哥从小就在陈家沟学拳,所以我耳濡目染,对太极拳也很感兴趣。我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太极拳,而真正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我对太极拳的拳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  相似文献   

4.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5.
胡新朝 《精武》2007,(7):59-59
很长时间以来,经常听到说练传统太极拳是练功夫,练太极拳竞赛套路只是练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经过长达八年的学拳感受,我认为并非如此。我开始是向杨氏太极拳传人陈龙骧大师的弟子吕志文老师学习传统杨氏115式。不到三年,和二三十岁的壮小伙子们推手,不论是沾连引  相似文献   

6.
以前,我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练的;喜欢上太极拳后,觉得原来的观念是偏见。太极拳就应该由我们这些年轻人来继承。我去德国学习,春节联欢时,我们留学生要出节目,我表演的就是太极拳。当时大受欢迎,许多人来找我签名。当时我很自豪,有一种当明星的感觉。后来,我在德国也教太极拳。我感到,我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严翰秀 《武当》2011,(11):25-28
2010年11月,我参加了台湾郑子太极拳研究会主办的第八届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名家论坛暨郑曼青先生110岁诞辰纪念会,86岁的台湾郑子太极拳名家徐忆中是郑子太极拳研究会的多届老会长,也是这次大会的会长。会间,我对徐忆中会长进行了采访。徐忆中会长是郑曼青宗师的弟子,毕生热爱太极拳,学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拳,把源于杨式太极拳的郑子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绝艺"继承和发扬光大。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为这次大会题词曰:"绝艺千秋,曼青先生一百一十岁冥诞纪念",客  相似文献   

8.
我初次接触太极拳是1962年,但系统学太极是1995年离休后开始的,目的在于健身。通过多年的学习锻炼,对太极拳的基本修养逐步加深了理解,也找到了一些实践的路子,取得了一些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理解太极拳的基本修养就是“静,松,整,活”四个字,这不但包含中国传统的哲理,和医学的健身原理也是完全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8):56-57
两年前我开始学习太极拳竞赛套路,我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深深地迷上了太极拳。最近我在练习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同时,也练习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套路。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一段时间练完太极拳后,我总感觉膝关节酸胀,浑身疲乏、嗜睡。请问这种现象是练习太极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后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施安龙 《中华武术》2002,(12):32-32
一年多以前我来到中国,朋友和同事经常问我:“你怎么会学习太极拳?”他们大多认为太极拳是属于老年人的一种健身方式。到底为什么我这样一个年轻人会热衷于它呢?我想我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瑞萍 《精武》2009,(5):12-13
跟冷先锋师傅学习陈式太极拳及国家竞赛套路不觉已有一年了,早在2005年的夏天,一次大型的太极拳观摩表演中,他的徒弟们在表演太极拳(陈式56式竞赛套路,当时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套路,只知道是太极拳,是后来学习才知道的),是一项集体表演,他们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把一套太极拳表演得淋漓尽致,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相似文献   

12.
实现梦想     
我一直认为,太极拳只是大爷大妈们早晨起来在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用的,我觉得它和年轻人没有什么关系,是老年人的一种健身活动直到这次我有机会亲身学习,才改变了自己以往对太极拳的看法 我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专门创作了一首名为《实现梦想》的歌,音乐电视的创意是由太极拳来贯穿整首作品,并且由我来打太极拳。我是个急性子,怎么能去打慢慢悠悠的太极拳呢?我做起事来一向风风火火,哪儿有时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从头去学原本一点儿都不会的太极拳呢?所以,一开始,我对这个创意很不同意。 后来,我琢磨,申奥的标志就是个打…  相似文献   

13.
王庆升 《武当》2000,(10):13-14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民间拳师。我从16岁开始拜本镇的陈应铭(外号老白胡)老师学习赵堡太极拳,今年已70岁了。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看到太极拳在国内外是如此的普及,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兴。但看到现在大家练的太极拳与  相似文献   

14.
郑正之 《中华武术》2004,(12):28-29
1933年武派太极拳名师郝少如(注①)应常州国术馆长徐震(哲东)(注②)邀请专程由上海到常州教拳,我因身体较弱,欲强健体魄,就参加了学习。学员多是中年人,唯我年幼,仅13岁。可能是我与太极拳有缘份吧,我从学习的第一天起就热爱上了这一别有神韵的拳艺。当时武派太极拳96式详细图解说明还没有出台,教学完全赖身教言传,每个学员都获得油印《太极拳谱》一本,这本油印拳谱,便成我日后练习太极拳的珍宝,我一直随身携带,细心揣摩,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5.
<正>太极的春天还未到来早在2019年,我就曾经说过:“太极拳的春天,还没有来到。”如果太极拳的春天真的来了,应该是像房地产高峰期时一样,看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大家摇号疯抢,跑步来交费学习太极拳的盛况。我个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私人银行家,累积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另一个身份就是“国家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20年多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普及并推广太极思维。我既是一名非遗太极拳传承人,也是教练员,同时还是拳馆的运营者。  相似文献   

16.
习拳二十余载,从简化24拳起步,到各种竞赛套路,以及养生套路,再到传统杨式太极拳,我求师多人,买书买光盘无数,可谓孜孜以求。直至2014年开始接触太极观真体系,认真的向其创建人康伟老师学习太极理论,我感觉对太极拳的认知与理解,真正上了台阶。现在,我把我2019年的习拳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已经能用身体打拳的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陆智东 《武当》2010,(11):18-18
恢复高考后第三年,我考上了广西中医学院。当时学院里锻炼之风很盛,有打球的,有做操的,还有象征性长跑的,操场上还有很多打太极拳的老师和学兄。大二的时候,老师开始给我们教太极拳,从此我就和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简化太极拳满足不了我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就和几个同学到人民公园寻师学艺,并有缘得拜当时的广西自治区武协秘书长谭卫广老师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8.
何迟 《武当》2011,(4):18
我随赵幼斌老师学练杨式太极拳约四五年了。"用进废退"是我学习杨式太极拳之后的一点点心得。首先,身体某些部位的"用进废退"。例如:1、肩窝的打开和拉伸。这是我在运动中所没有做过的。  相似文献   

19.
笔者2001年退休,开始学习太极拳。6年来,我三次到澳大利亚,竟然成了澳大利亚一家老年中心和一所教堂的太极拳义务教练。  相似文献   

20.
我叫姜研,今年九岁。在安徽省固镇县实验小学上四年级。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爱打太极拳,舞太极剑。我是怎样爱上太极拳的呢?这要从头说起。听妈妈说,我在幼儿时,身体非常瘦弱。我也恍惚记得,我已上小学了,还为不愿吃药打针而哭闹过。我身体不好,学习不好,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当他们为我犯愁时,胡启贤爷爷创编的“原地少儿太极拳”开班教学。妈妈听说,跟胡爷爷练拳的孩子身体学习都很好,就赶快给我报了名,于是我就成了这个学习班年龄最小的学员。当妈妈对我说让我学太极拳时,我问妈妈什么是太极拳?妈妈说:“早晨广场上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