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240万,占学生人数的20%,特困生占5%-10%。日益增长的贫困人数和不断出现的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报道,使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告,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事实表明,只有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经济支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单纯经济救助难以解决"心理贫困"。因此,了解掌握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并研究相应解决策略,是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相似文献   

4.
引言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道,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实证调查和分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偏执、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经济贫困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他们中的精神贫困现象又显现了高发趋势。精神贫困更多地影响了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业的顺利完成,如何帮助贫困生从精神上脱贫已经成为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特征与成因的分析,从而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解困”工作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更加全面地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及脱贫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勤 《文教资料》2008,(9):164-166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在不断地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已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心理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帮助贫困生精神脱贫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告,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事实表明,只有提高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素质,经济支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单纯经济救助难以解决“心理贫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道,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实证调查和分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偏执、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张兰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定性研究表明:贫困生经济困难,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加。在社会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同时,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也逐渐凸现出来。精神贫困源自于太多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业压力等等。本文对贫困大学生的常见心理压力加以分析,并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希望使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中,贫困生人数约24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特困生人数约16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5%-10%.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显现.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在对全校不同专业的671名贫困生及866名非贫困生的心理问卷调查中,发现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6%和9%,贫困生心理异常比例比非贫困生高出了7个百分点.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由于三农问题的困扰和城市下岗问题的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日益增多,其中贫困生占20%,特困生占5%~10%。[1]如何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又便于教育实践,已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教育研究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和热点。而美国作为世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也随之加大。据统计,贫困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20%左右,其中特别贫困的占贫困大学生总数的10%左右;比较贫困的占贫困大学生总数的30%;一般贫困的占贫困大学生总数的60%。我们不难发现,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论贫困生心理行为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的扩招和学费的上涨,使贫困生的群体变得愈加庞大,如何帮助贫困生解除心理阴影,化压力为进取的动力,培养其综合能力成为扶持贫困生发展路上最重要的环节。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总数约有300万人,占全体大学生人数的25%。据2003年11月14日的《江西日报》报道,江西省高校的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根据对江西部分高校的调查,在校生欠费额比例在10%左右,而且欠费学生大多数都是贫困生,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部分贫困生在心理上受到压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自尊心极易受挫,他们甚至对非贫困生的言行时常…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贫困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心理贫困问题日渐显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大学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美术专业自扩招以来,贫困大学生人数呈增长趋势,给解决心理贫困工作带来了一定  相似文献   

17.
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西部10省17所高校的9641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西部高校贫困生的比例约为3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贫困大学生中,有88.3%来自农村,有93%的家庭月总收入低于1500元。在日常消费中,贫困生用于饮食、学习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用于上网的比例与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用于人际交往、衣服和通讯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家庭供给资金占贫困生总收入的51.8%,占非贫困生总收入的79.7%。贫困生补助金、勤工助学岗、助学贷款三项助学措施的总覆盖率为78.5%,三项收入平均占贫困生总收入的33%;在资助力度上,每学期贫困生人均获得的贫困补助金为893.6元,勤工助学补助金约为467元,助学贷款约为3805元。需要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有90%,约有46%的贫困生能够获得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贫困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各种相关问题的出现,高校贫困生问题愈加严重和复杂,成为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但会制约贫困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妨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实现,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多年来,国家一直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迄今为止,高校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与相对比例仍在继续增长,越来越多的贫困生生活在物质、精神和社会(支持)等多重贫困之中。从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含贫困与特困)人数从100.5万增…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扩招与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心理贫困”倾向也目趋明显。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止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显现。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在对全校不同专业的671名贫困生及866名非贫困生的心理问卷调查中,发现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6%和9%,贫困生心理异常比例比非贫困生高出了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