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剑青 《甘肃教育》2001,(11):33-33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长期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短篇名作。课本和教参都把《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看作“是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笔者却认为,经历坎坷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不但是一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可爱形象,而且在她身上还闪烁着人性的光华。玛蒂尔德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她没有陪嫁资产,没法子结识有钱的体面人物,只能嫁给一个小职员。但是,她并不甘心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而想出人头地,跻身于上流社会,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更梦想在华美的香气…  相似文献   

2.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4.
对于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历来都有各种评论,主要的评价是说她爱慕虚荣。但笔者认为玛蒂尔德在爱慕虚荣之外,还有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的一面,其命运使人同情,性格更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高中阶段学习《项链》的时候,老师对其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了这样的评价: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形象。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爱慕虚荣就成了玛蒂尔德的代名词。如今重读《项链》,觉得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不仅仅是一个具有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同时她也是一个具有诚实善良美德的劳动妇女。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以成功塑造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而蜚声全世界。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她的强烈虚荣心,她出身低下,却向往着过高雅和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这一点,已成公论,毋需赘述。值得探讨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其丈夫路瓦栽就不爱慕虚荣吗?  相似文献   

7.
王燕玲 《中小学电教》2008,(10):109-109
<正>莫泊桑的小说以情节的出人意料而著称于世。小说《项链》的结尾尤其耐人寻味,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在文坛也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人物有无现实意义呢?回答是肯定的。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大致体现在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项链》以一个戏剧性十足而又回味无穷的结尾把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同时,也将小人物在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艰辛又无奈生活的现实揭示得淋漓尽致。不管是同情还是抨击,抑或“哀其不幸,怒其虚荣”,人们过多地把舆论和价值取向集中在了玛蒂尔德身上。其实,玛蒂尔德是无辜的,她只不过是当时社会环境下下层人民的一个代言人,她也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她的遭遇是有其较典型的悲剧根源,正如西方的一句哲言:人类是上帝的玩偶。笔从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里想到了一些问题,权作解答。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众多的读者对文中的主人公发出无数的叹息。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赞赏。  相似文献   

10.
刘新爱 《现代语文》2006,(9):120-121
日本经济学家三木清有句名言:虚荣心首先以社会为对象,名誉心则首先以自身为对象。与虚荣心针对社会相比,名誉心则是对自身品格的认识。这句名言让我不由想到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以前学习这篇小说受老师的影响,总觉得她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而厌恶她,后来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增长,对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她是一个有强烈虚荣心的女人,更是一个有高贵名誉心的女人。  相似文献   

11.
《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通过丢失项链事件的突变,改变了人生,也改变了她本人的生活态度。作家在塑造主人公丢失项链的过程中,表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虚荣,而且呈现了她爱美、追求美、表现美的精神欲求,揭示了主人公内心坚定、踏实、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和达观,表现了她在特定环境下保持美好心灵的形象,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个典型,反映了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44):18-19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对其解读大多停留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但作为玛蒂尔德丈夫的路瓦栽先生一直是她身后的重要支柱和坚强后盾。本文着重讨论了路瓦栽的性格特征,以期让更多读者感受到路瓦栽的美好形象。  相似文献   

13.
<正>《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炫耀自己的魅力,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料项链丢失,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为偿还债务,她与丈夫节衣缩食,劳苦工作了十年,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作者以此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玛蒂尔德也一度成为“欲望与虚荣”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4.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中国读者对这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词、毫无二致。其实不然,这篇小说到现在在各个时代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爱慕虚荣而借的项链不慎丢失,她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漫长的艰苦生活。十年艰辛反映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练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成为了一个让人尊敬的女性。  相似文献   

16.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者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始终受到人们的嘲讽.……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经典的内容,强烈诙谐的对比,精巧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情节设置及出人意料的结局,经历了一百多年而长盛不衰,魅力依旧。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也深入读者内心,对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评价版本颇多,异见纷纭。我们认为,莫泊桑塑造了一位虚荣与美德兼备,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玛蒂尔德通情达理,诚实守信,维护尊严且坚韧不拔的品格,对规范当今社会行为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虚荣与美德同在——《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形象再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经典的内容,强烈诙谐的对比,精巧的构思,耐人寻味的情节设置及出人意料的结局,经历了一百多年而长盛不衰,魅力依旧。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也深入读者内心,对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评价版本颇多,异见纷纭。我们认为,莫泊桑塑造了一位虚荣与美德兼备,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玛蒂尔德通情达理,诚实守信,维护尊严且坚韧不拔的品格,对规范当今社会行为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项链》中,莫泊桑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喜悲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声关于人生偶然性的长叹,关于玛蒂尔德命运模棱两可的评判,让人迷惑于文章要表达的意义:作者是要借玛蒂尔德的悲剧来抒写自己的人生困惑,还是要借她探讨“爱慕虚荣”是不是人性弱点?  相似文献   

20.
《项链》是法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传世之作,一直是中学语文的必读课文之一。这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长期以来,在教学和参考收的讲解中都认为作者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塑造这一形象的。果真是这样吗?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