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冬的前一天,我们这里最高气温还有25℃,也不知是天暖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和老友老韩、老刘、老宋出钓都大有收获。老韩钓到了6条鲤鱼,少说也得有20斤,我和老刘、老宋也都各钓到四五条鲤鱼。老韩高兴得哈哈笑:“老伙计们,今年立冬正好是我老母亲的95岁大寿。以前在老家我给母亲过生日,她从不请外人,只让我和哥哥及家人陪她。”  相似文献   

2.
2020年12月6日吃罢晚饭,我去父母家,当我告诉了父母12月8日我要去内蒙古赤峰市所属的林西县出差,大约得一个星期后,父亲惊喜地笑着说:“海龙,真是太巧了,你到赤峰市的林西县出差,离赤峰市一定不远,12月12日是你七爷爷的90岁大寿,希望你抽点时间,买些寿礼,代替我到你七爷爷家给他老人家拜拜寿。”  相似文献   

3.
马戈 《健身科学》2012,(10):51-51
智广看大徒弟困窘的样子,宽厚地笑着说:“我告诉你吧,这个图,黑方车5退1后,红有一手炮四进六当头棒喝!这着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想出来的,真是后生可畏!就是这着棋,让我知道这就是上天派来承我衣钵之人。”  相似文献   

4.
相关报道在目前中国的男运动员当中,田亮可以说是最受广告商欢迎的人选,只因为他那阳光、健康的形象,特别是他那十分招人喜欢的笑容。有记者问他是否曾对镜子专门练过,田亮笑着说:“没有,我从小就是这么笑,可以说我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确实,即便是面对记者的“刁难”,田亮也能以笑对应。有记者旧事重提亚运会上郭晶晶就拿着摄像机一直追随在田亮旁边,且她的手机里存了几十张他的图片,追问:“你跟郭晶晶是不是恋爱关系?”。田亮回答:“不是”。并坦陈了他的择偶条件:首先要看缘分,其次她必须具备内在美,在外形上,气质要好…  相似文献   

5.
雨天钓大鲫     
去年5月17日下午,我和钓友老陶到商丘市运河钓鱼。当时下着阵雨,东北风3级,气温22℃。我在运河南岸离大桥50米处下竿。我使用的是“千秋”6米手竿,钓饵是用玉米面、豆饼、 皮、鸡血粉和“老鬼”鲤饵混合制成的。先钓上1条约1500’克的鲤鱼和几条500克左右的鲤鱼,尔后浮漂动了几下又上升4目,提竿感觉较重,我以为又是一条鲤鱼。忙站起来遛鱼。3分钟后我将鱼头提出水面,拉到近前才发现是条大鲫鱼。在场的钓友齐声说:“这么大的鲫鱼在商丘市难很见到。” 回家称量,这条大鲫长44厘米,宽13厘米,重1.425…  相似文献   

6.
孙铁林 《垂钓》2005,5(2):63-64
那天,我大献殷勤好说歹说才使妻子高抬贵手,正哼着小曲整理钓具,六岁的儿子凑到我跟前说:“明天我也要去。”我说:“你太小,过两年再带你去。”“不!我明天就想去。”这小家伙把脑袋一歪:“信不信?明天不带我去,叫你也去不成。”我笑着说:“你小子怎么管得了我?”“我是管不了你,  相似文献   

7.
《体育博览》2012,(2):48-66
三十岁对于男人来说是个奇妙的年纪,有人说:“三十岁是男人最有味道的”;有人说:“三十岁是个身体状况最好的年龄”;还有人说:“三十而立,三十岁是创业的黄金年龄”;而我说:“三十岁并非如此的美妙”。  相似文献   

8.
金戈 《钓鱼》2003,(20)
鱼肠雁足“鱼肠雁足”,是古人将“鱼腹藏书”和“雁足传书”这两个故事合并起来的总称,作为书信的一个别名。有一首古乐府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有人从这首诗的字面上理解为古人多通过赠送鲤鱼来传送书信。另外,还有“鱼腹藏书”和“鱼传尺素”的故事,内容和上述古诗相同,说是朋友送来一对鲤鱼,剖开鱼肚时发现里头有一封信。但是,明人编撰的《丹铅总录》说,古人的“尺素”(书信)不是真的装在鱼肚子里,而是把它结成鲤鱼的样子,以代替信封,便于递送,而上述古诗中的“烹鲤鱼”也不是真的要破肚,而是一种比拟,…  相似文献   

9.
“现在是体育的春天。中国女排又勇夺世界冠军。今天,你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春风?”《中华武术》要创刊,想请您题”这也是春风!”我访问萧军同志就是这样开始的。萧老是个地道的武术爱好者,他今年75岁,还是拳不离手,武术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说到这儿,他高兴地走向两大摞书前说:“最近我整理了一下书籍,这些都是武术方面的,还真不少,其中有的可能还是孤本珍品呢。”萧老说:“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份遗产之所以宝贵,并不完全是因‘古’。古的东西不一定都好,有的古玩艺儿虽好,但也不是人人有用,人人能用。秦始皇兵马俑…  相似文献   

10.
蒋青 《钓鱼》2006,(12):16-17
与华钓友的经历极其相似。一次在渔具店侃鱼经.一位好友抱怨:“自从玩上悬坠钓以后.再未与大鲤鱼碰过面.甚至连小鲤鱼也很少见到.不会是悬坠钓鲤鱼不行吧?”当时我并未作声.只是临走时悄悄地跟他嘀咕了几句。没想到,就在第二天晚上。他的一位朋友就向我报喜:“你给他的是什么‘独门暗器’?今天在汤泉池他可过足了瘾.钓了4条鲤鱼,最大的13斤.还有两个没出水就断了线!“如果说这全是我的功劳可能有点夸张.但说这位钓友的悟性不错还是可以的.因为寥寥数语就能茅塞顿开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11.
刀下放生     
十多年前,有一次我钓上许多鱼,其中有一条2500克的鲤鱼。我准备先将它杀了吃掉,便左手摁住鲤鱼,右手持刀,只见大鱼蹦跳不止,眼睛中好像还有泪水淌出。我正在犹豫不决,在旁边观看的隔壁80岁老大娘大声喊起来:“刀下放生!”她喃喃地说:“大鲤鱼是吉祥的化身,不要杀它,免得今后发生什么不吉利的事儿。”俗话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听了老寿星的教诲,我当机立断,赶紧将大鱼放到水桶里,  相似文献   

12.
初见李爽,是在北京东城区武术馆里。她头发剪得短短的,说起话来冲冲的,练起功来飒飒的。我对她提出的第一个问回意是:“李爽,你怎么起了个小女孩儿的名字呀?”她笑着说:“我本来就是女孩儿。”说话时那抹谈谈的羞涩才让我意识到坐在面前的是个小姑娘。李爽是北京铁路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四岁半开始练武术,算起来也有快十年的“武龄”了。听李爽说,亲戚朋友都叫她“假小子”。从小自己就象男孩儿似的,爱跑、爱跳、爱动,一分钟也闲不住。于是父母便把她送到武术馆学武术。她先后练习过剑术、枪术、长拳等等,并多次在市级武术…  相似文献   

13.
张炎冰 《垂钓》2002,2(1):70-71
江苏吴建平钓友:我钓鱼时间不长,但特别爱看渔谚,应用起来有些效果好,有些就难说了。比如“春钓滩”指的是钓位,却没有说明是钓什么鱼,而“三月三,鲤鱼上河滩”就说得很明确。“水浑钓浅,水清钓深”,是不是还有季节性的限制呢?  相似文献   

14.
每天五点,幼儿园的校车便准时将小朋友送到小区门前,我即去接已上大班的孙儿。牵孙儿回家路上,我逗他:“今天老师讲了些什么好听的事呀?”孙儿说:“臭屁虫和癞蛤蟆带儿子在草坪上玩,臭屁虫抱起儿子闻了闻,说:哇,我儿子好清香啊!癞蛤蟆也抱起儿子摸了摸,说:哇,我儿子的背好光滑啊!”我笑着问:“这说明了什么呀?”孙子叫我低下头,以为他要对我说悄悄话呢,不料他竞特意地大声说:“父母都爱自己的儿女!”  相似文献   

15.
“完美本身就是残缺,那个执着完美的女人,将会有怎样的际遇……”在李珂的博客上有这样一句签名。曾经是陕西拉拉队宝贝,又是某杂志封面模特大赛的冠军,谈起这些,李珂笑着说:“谁不渴望追求完美生活,但我更喜欢在寂静的夜里独自徘徊。其实生活应该充满笑容,简单就好。”  相似文献   

16.
江宏 《围棋天地》2011,(22):23-23
在我九岁零四个月,也就是2010年2月放寒假时,我爸对我说:“杰杰,我送你去文化宫学围棋好不好?”一听这话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啊,好啊!”因为,我们班已经有几个同学在学围棋,而且已达到业余3段,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讨论围棋,我一直很羡慕。  相似文献   

17.
《体育博览》2012,(7):74-75
一袭黑衣,目光炯炯.高大威猛.但笑声却是无比的爽朗一一从外表上很容易看得出.杰布.克里斯具有相当好的身体条件,但当被问到童年时最喜欢的运动时.杰布却笑着说:我并不喜欢那些运动.我觉得那些体育运动都挺无聊的,我喜欢刺激和让我有恐惧感的那些事情。小时候.我做过最疯狂的事情就是从大约5、6岁开始.我最喜欢的是去抓毒蛇、蝎子那些东西,然后拍它们。从16岁开始,我尝试了定点跳伞,但当我在22岁第一次看到翼装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去试了,然后就爱上了这项运动。  相似文献   

18.
肥仔球王     
第六章 不负信任调兵遣将致命弱点难掩天赋 “教练……”黄笑颜似乎想说什么。秦海摆了摆手笑着说:“胖子,没信心了?对自己失望了?”胖子无声地点了点头。“别这样,入队的第一天,怎么就把志气都磨没了?”秦海笑道,“放开点,无论怎样你已经成为了我们篮球队的一员!”“教练!我……”秦海比划了一个打住的手势,正容道:“你听我说!”秦海理了下思路,“我听黄征他们说了,你的传球非常出色,是吧?”黄笑颜木然地点了点头,自己的传球出色吗?不清楚!“我认为,你该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并不是说身材比较高大,分量比较重,就一定要打内线。  相似文献   

19.
双鲤记     
王宝生 《垂钓》2011,(8):68-69
建水能钓到鲤鱼的地方有限,只有两三个水库。青云水库偏僻且路远。天华山水库倒是个好地方,但每天收费30元,而且根据我的经验,钓鲤鱼是要连续喂几天窝才行。隔三岔五地去一两次,多半是去喂鱼而不是钓鱼。而受工作的限制,我不能做一个烟波钓徒,所以只好放弃钓鲤鱼的奢望,在广慈湖钓点鲫鱼和罗非鱼过过瘾。  相似文献   

20.
范美俊 《中国收藏》2024,(1):122-125
<正>在大自然、生活中或艺术作品里,美无处不在,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因此著名雕塑大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中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中,就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看,美育一直是短板,学校的美术或音乐课,常走进语文或数学老师,还颇客气地说:“这节课我来上,请大家打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