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十年间,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当下,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于是,2023年度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自然呈现出对于效能的高度重视,在秉持用户思维的基础上,学界、业界积极探索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路径优化。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国际传播新进路不仅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目标,更要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旨归,通过“和合共生”的传播气质,增强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媒”是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理论之一。“以人为媒”以社会关系网络、平台化思维与用户生产内容为理论基础。从受众层面来看,国际传播要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推动海外受众的再创造、再传播与互动交流;从传播角度来看,引入“人格化传播”模式,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效能指国家主体和与国际事务相关机构的主导传播者通过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其他信息传播渠道发布信息、阐释主张,与国际传播对象开展信息交流与互动,让信息交流高效服务于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不仅需要对传播方式和策略进行深入探讨,还需要扩展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传播规则,充分利用传播效能相关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和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科学有据、效果切实的传播方式,在国际信息交流和互动实践中不断丰富手段,拓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际传播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格局,基于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进行全面提质升级,在关键领域实现转换,即场域与情境转换、话语与叙事转换、逻辑与路径转换。通过转换,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针对性、贴近性,强化适应性和应变力,优化传播的效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共情传播是通过情绪的感染性特征来实现情感共鸣、内容共通,从而弥合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鸿沟。而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普及使用率、社交可供性等特征,这就为共情传播提供了平台,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思路。针对共情传播,可以从强化视觉语言、转换选题、联合海外博主的角度,提出做好社交媒体共情传播的具体实践方式,以期纾解既往国际传播在实践中的某些困境,从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6.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新时代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2023年,多地启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伐明显提速,且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面临地方媒体规模有限、文化壁垒仍存、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挑战与阻碍。新征程上,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树立全球视野,将打造战略型、创新型、联动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媒体业态融合,整合资源力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地方智慧。  相似文献   

7.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中国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精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独有的多元文化互融互通的湾区。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湾区经济体量与发展条件逐步提高,湾区国际传播有望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支撑点。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可以探索的新路径。需要进一步理清湾区国际传播的概念边界与核心价值,进一步挖掘打造区域品牌的可能性与立足点,进一步梳理跨境合作的政策壁垒,探索湾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发挥湾区在国际传播战略建构中的独特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23,(10):F0003-F0003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进一步推动地方国际传播实践发展,《对外传播》杂志社组织开展第九届“对外传播年度十大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面向各省区市委宣传部(政府新闻办)征集对外传播优秀案例。现就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美东 《对外大传播》2023,(9):51-53+8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近年来,涉台内容英文报道的传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两岸政治关系、媒体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讲好两岸故事,情理交融顺应传播环境变化,做好涉台内容英文传播是我们面临的新使命和新挑战。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要通过创新国际传播路径:找准国际传播对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讲究精准议程设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标国际英文报道,打造融媒精品;加强涉台评论深度,求同存异凝聚人心力量,全面提升涉台内容英文国际传播效能,增进两岸互信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深度学习、社交机器人和大模型等突破性技术革新颠覆了国际传播的原有模式,传播主体与用户、信息生产与传播机制、平台与媒介等基础设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塑。智能传播时代,一切物皆可转化为数据,而算法是新的运转规律,对国际传播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依靠大数据,算法治理能够充分分析、合理预测国际传播效果并预防风险。其不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量化指标,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认知分析、情感分析、社群分析等手段,融合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考量,建构起更加精准全面系统的国际传播效能测定和评价体系,进而增益中华文明的传播效能测定。  相似文献   

12.
回顾和梳理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发现主要呈现多元议题导向、国际传播叙事多维转向、依托智能媒体多模态传播等三个层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2024年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持续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故事;以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议价空间”;把握关键事件节点,角力国际传播叙事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3.
流动、复杂与不确定的时代背景重构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2022年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取用、研究维度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系统性和本土化特征。重振全球交往理念,促进跨文化对话,既标志着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式回归,亦是国际传播研究所取用的核心理论框架。作为经典议题的国家形象研究热度持续,人工智能、计算宣传等研究维度则拓新了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域。实践中的国际传播体现出鲜明的共情性特征,包括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和视觉化等在内的共情策略融入国际传播格局。依托文化产业出海的国际传播实践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应重视基于多渠道的平台化生存转型。未来研究可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进一步提炼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理论,以期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现实效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分析当前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有助于提升赣鄱文化的传播效能。该文基于孔子学院的视角,赣鄱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孔子学院的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依托品牌孔子学院传播赣鄱文化的意识未树立、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短板等问题。从问题出发,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应该在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内容契合点4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战略传播体系支撑,身为系统地基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重点发力方向。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采用系统论视角,在服务全国战略传播大局的定位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着力平衡区位传播与全国布局、地方性传播与全球化融入关系,围绕“传播交流+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复合功能,形成了理性能力培育、感性情感认同两类发展路径。前者关注“硬件+软件”的传播能力系统升级,加快推进平台化基础建设、地方性话语创新;后者聚焦情感的双向流动与群体共鸣,呼吁“地方感”重塑与共同体意识构建,以情感代入赢得价值认同。地方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不能固守既有思路。未来,各机构应遵循“战略目标选择—路径落地优化—传播效能评估”动态流程,以发展眼光调整建设路径,切实推动国际传播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数字科技变革和传播格局演化的新态势下,文化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趋复杂深入。全球传播格局的“多极”转向和全球性的数字消费文化生态为我国数字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获得全球受众的认同和亲近。同时,全球用户对多种媒体信息形态的需求也为我国依托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赛道,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7.
全球社会平台化的进程加速使得数字平台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传播资源由以往的传统媒体拓展到多平台、多主体,国际传播进入平台化传播的新阶段。面对重建新时代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机遇,如何建设和利用全球数字平台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课题。我国迫切需要从国际传播的平台理念、平台内容、平台技术、平台渠道、平台规制及平台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平台战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8.
数智时代的融合发展以空前的力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以数智传播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仅已成为了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成为引领未来、走向全球的重要战略。为更好地顺应数智革命的发展潮流,必须融合文化、技术与制度等多维度视角,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数智传播力的不断跃升。与此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将公民数智素养和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关切,来更好地应对由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从而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可持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遵循“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战略布局,立足于智能时代的媒介技术语境,需要对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思路进行再审视。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工作,需要在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范围五个方面作出与时俱进的思路转变。应主要由专业化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全方位多维度框架出发,综合衡量国际传播活动的关键传播指数和互动接受指标,洞察国际传播活动对海外目标用户信息行为带来的变化,进而总体评估国际传播在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的效果。借由科学合理、技术适配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推动对外传播实践不断在反思中加以优化,进而推动我国战略传播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历经数次转型,当前走到下一轮传播范式变革潮流涌动的重大关口。我国主流媒体应当重新审视国际传播M2M(Media to Media,媒体对媒体)模式的局限性,走出传统思维困境,坚持“用户为王”。以重塑传播思维为先导,遵循贯彻用户思维、拓宽传播场景、强化自主可控、重视商业运作原则,推动传播路径重构,综合运用自主传播、平台传播、聚合传播、合作传播、现场传播、产业传播、嵌入传播、人际传播等形态,全向延伸、多元布局,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