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乡村迈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变化对高校双创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探索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构建集“专、赛、创、产、教、培、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外延,将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直接目的就是防止返贫,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和基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新部署为指引,深刻理解共同富裕进程中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分析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面临的挑战,总结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创新的理念,对于做好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把握三重维度。从理论维度看,要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契合、理论渊源相同、教学内容融合。从价值维度看,要重视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艰苦奋斗、激发大学生开拓创新和锤炼大学生道德品格。从实践维度看,要创新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多元路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知识教育中实现价值的引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努力实现教与学“同频共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对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引导教育是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基本方式。高校思政课、专业课、课外实践与活动是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21年4月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文章探索实践精准化帮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招生、资助、教学、管理、就业一体化”精准施策,实现现代学徒制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的“一体融合”;校企共同发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智”功能;增强脱贫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致富的内生动力,以期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同时,伟大建党精神对高校大学生具有筑牢其理想信念、提升其道德情操、强化其扎实学识及培育其仁爱之心等价值功能。因此,要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融入模式,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10.
孙亮  马美妮 《成才之路》2023,(32):33-36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策略的探讨,认为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还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明确目标、选取恰当的内容、规范评价方式,并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1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一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事关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发展普遍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产业融合发展困难、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要以多主体协同推进、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构建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体系机制手段破解上述难题。这是对全球乡村衰落困境的一种有效回应,对中国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退这一“铁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脱贫攻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和生动教材,高校应通过切实有效途径,将脱贫攻坚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理论自觉,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思政课堂相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赓续红色基因,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智慧网络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民族高校具有民族语言、区位以及多民族学生结构等三方面的优势。民族高校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促进民族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目前,在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亟待解决。通过探索解决困境的实践路径,可以切实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我国已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现阶段任务已经转变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振兴关乎着“三农”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保障,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L县一直以来立足于“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人居环境等方面依托生态优势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然而,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振兴还面临着理念、产业、资源、制度等多方面困境,理应通过根植生态理念、促进产业升级、强化资金投入、健全治理体制等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国在面对强敌时的强大精神定力,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资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两者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方面有内在一致性;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实践动力及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在融入的具体路径上,要把握整体与部分相协调,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邹勤  张震 《教育探索》2023,(3):64-67
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揭示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史诗的精神密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依据在于二者价值导向贯通、思想来向互通、内容倾向融通、行动指向共通。伟大建党精神以其执着精神、担当精神、无畏精神和无私精神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价值引领。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讲准”“讲清”“讲实”“讲活”,须坚持教学目标与顶层设计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鲜活史料与活化教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新时代传统农村向新型乡村转型变革需要价值观正确、“一懂两爱”青年的大力支持。高校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建设契合新型农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高校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多样、浮于表面、成效短浅;第一、二、三课堂相互脱节、各自育人;教育多方参与、资源分散,品牌效应难以集聚等育人困境。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应通过组织协调搭建校地合作长效实践基地;依托赛项激活“三堂联动”内驱力;党建引领规划顶层资源整合机制;构建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乡村振兴课程思政体系;凝练区域特色、与时俱进的乡村振兴思政育人元素;打造资源优质、成效显著的乡村振兴思政品牌实践。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英勇抗击重大困难和风险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和鲜活素材,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有利于对青年学生铸魂培根、启智润心,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对拓展思政“金课”建设广度、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温度、加大大学生知行合一力度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构建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传统和延展、信度和效度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多课贯通”教学载体、挖掘“嵌入耦合”教学资源、打造“跨界融合”师资队伍,不断推进“大思政课”育人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推动四川革命老区旅游减贫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已有研究尚未从政策层面和旅游减贫视角讨论四川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家、四川省级和地方政府层对四川革命老区旅游减贫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细致梳理,基于政策转型、政策强化、政策新增、政策退出“四维优化”思路,探讨实现四川革命老区旅游减贫同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