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美”是世界各民族美学思想中共有的重要范畴。但在对“美”范畴本身的把握上,中西方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在“美”范畴起源上的凸现“滋味”之美与强调“视听”之美的区别,二是美的具体所指上的“关系—功能”之美和“实体—形式”之美的不同,三是表现在理论思维上则有倾向于“理性思辨”或“悟性直觉”的差异。对中西“美”范畴本身的梳理及其异同的探究,有利于中西对话、交流的展开,也有利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3.
“心斋”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体道方法,更是庄子美学的重要范畴。“虚”既是“心斋”的本质特征,也是理解“心斋”的关键。想要透彻理解“心斋”,就必须从庄子美学的另外两个理论范畴“浑沌”与“气”着手,只有廓清了“虚与浑沌”和“虚与气”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阐释出心斋的“虚”。  相似文献   

4.
芮瑞 《学语文》2003,(6):12-13
虚”和“实”是中国艺术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也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问题。已故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一生执著于艺境研究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艺境结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见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篇关于虚实问题的专论。“虚实”是一对美学范畴 ,“本义指空无与实在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中华美学大词典》) ,运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空间意识的表现 ,则具有多种含义 :1、实指艺术作品中直接可感的形象 ,虚指艺术作品中由直接形象生发而又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 ;2、指真假 ;3、指虚构与实…  相似文献   

5.
“心斋”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体道方法,更是庄子美学的重要范畴。“虚”既是“心斋”的本质特征,也是理解“心斋”的关键。想要透彻理解“心斋”,就必须从庄子美学的另外两个理论范畴“浑沌”与“气”着手,只有廓清了“虚与浑沌”和“虚与气”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阐释出心斋的“虚”。  相似文献   

6.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美在意象”和“美即心量”作为两种基本形象的表征,既表现为一种思维范式,又实现为一种终极存在。两种美学思想都强调对“自我”的超越和对人的自由精神家园的回归,但是它们也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是在阅读书籍和课程学习基础上,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看出纯粹美学相对传统美学的进步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刚美”就是一种刚烈、劲健之美。通过对“酒神精神”这一西方美学范畴的历史渊源、基本审美特质等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可以看出“酒神精神”这种强力意志实际上表现了一种高亢昂扬的矛盾冲突的美,它要求进取、奋发和超越,显示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精神意志与审美客体剧烈冲突,并力求通过这种冲突而通向更高的审美境界,从而体现了西方美学的刚美意韵,因此,“酒神精神”概念就是一个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9.
虚实关系是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课题,虚实对此显示中国画的意境美。中国画特别强调“布白”,“计白当黑”,其实就是绘画中虚映实的处理手法。书法中也特别强调虚实关系,就是研究点画之间的空白处理。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书画中,“无”比“有”重要,即“虚”比“实”更重要。中国书画中运用空白和虚境创造了一个观众可“坐忘”、“可悟”、可“静观”的幽远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大旨谈情",情贯穿全书,大致经历了"因空见色,有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大可概括为"空情"。关于"空情",首先在于"虚幻",其次在于至情,深受前代关于情爱思潮的影响,至情归于虚幻,也就意味着对一切情的否定,也意味着作者在经历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理想,人类通过审美由自然走向自由。它也是贯穿《判断力批判》的一条内线。本文试图在论述美与自然的基础上,从美的鉴赏与美的形态两方面揭示美与道德的关系,并联系实例与图型剖析象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本着重论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与郭沫若的《女神》两部诗集审美意象的相似性,并对其相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欣赏到中外名诗人的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15.
关于禅宗和书法关系的研究,一般从禅宗和书法的相互影响去切入。本文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即禅宗美学的特质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去研究。禅宗美学主要有四个特质: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圆融之美和顿悟之美,而这些在书法(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的理路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提法是马克思美学理论中的一段极为重要的论述,然而对于其中“内在的尺度”究属谁的尺度却众说纷纭,本从比较各家译入手,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译词和德原词义不完全对等上,根据中译词词义,则理解为“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均无不可,但根据德词义的特定含义,则“内在尺度”只能理解为“物种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较早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西方现代派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并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二者之异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大相径庭的表现手法;殊途同归的"化丑为美";异曲同工的"异化"观;情志各异的白日梦.庄子丑学与西方现代派丑学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在思想上相对于西方的"早熟".站在人文理念的高度来看,中西丑学又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阐述《褶》的立意、构思及创作过程,从一个具象的题目可以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具象的形可体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可深化主题三个方面说明对比与谐调、矛盾与统一的美学观点,强调美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作品的意蕴美,进而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融、互纳、互兴、互扬,也是一种做人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