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普通高校高考自1993年起,在许多省市多年试验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外先进作法,经专家论证,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制订了《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建立标准分数制度实施方案》,并拟逐步推向全国,陕西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为建立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稳定的分数制度,为使高考更加科学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出考生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提高考试质量,充分发挥高考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将在199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实行际准分数转换制度,即不再依据原始总分,而是依据标准分数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这一重大举措无疑对于有着千年传统考试历史  相似文献   

2.
从1994年起,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统考成绩实行标准分数。那么高考成绩为什么要实行标准分数呢?这还得从原始  相似文献   

3.
四省(区)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对高一新生使用新教材,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到2007年,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将迎来高考。2007年普通学校招生考试将由四个实验省(区)自主命题,实施新课程方案后高考怎么考,  相似文献   

4.
艾红 《考试周刊》2008,(4):12-13
用标准分数比原始分数评定学生高考成绩更科学、更合理.本文试从标准分数的基本原理说明用标准分数评定学生成绩的合理性,并结合实际分析标准分制度在我国当前高考成绩评定试行及推广中存在的阻力.  相似文献   

5.
按照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规定,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我省和河南省在广东、海南两省试行之后,高考也实行了标准分数,进行了一次分数制度的“革命”。全省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107512名,5科试卷原始分数数据  相似文献   

6.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以往的高考成绩都以平常用的百分制分数表示,供高校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各科百分制分数的总和。从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角度来看,上述做法有许多缺点。如:衡量各科考试成绩的尺度不同、分数不等价,所合成的总分也不等价,可比性差,等等。1995年的高考成绩将以标准分数表示,这无疑是一大改进。那么,什么是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有什么优点?如何使用标准分数?下面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高招情报站     
天津2009年实施高考改革终结一考定终身天津市政府近日颁布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新方案将于2009年开始实施。据介绍,新方案实施后,招生学校可在考生高考分数同等的  相似文献   

8.
宋亮 《教育》2013,(22):24-25
对于高考,各省总分线并不统一。上海市高考满分是600分;浙江省高考满分是810分;云南省高考满分是772分;江苏省高考满分是480分;海南省高考满分是900分,合并会考成绩40分后,总分940分。高考分数公布后,各省公布的提档分数线差距甚大。《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分数线的差距是考试总分不同和录取率变化造成的。一些省的提档线因为招生名额减少而上涨,一些省的提档线因为招生名额增加而下降。2013年,北京提档分数  相似文献   

9.
《云南教育》2011,(21):2-2
本刊讯(记者 张惟神)“今后,云南省高考录取由以往的一张高考分数条变为高考分数+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明年高考,云南考生的总分将由以往的750分增至772分。”11月16日,云南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云南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方案。发布会上,云南省招生考试院院长朱华山对高考新方案作了全面介绍并回答媒体提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也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之友》2006,(4):61-61
2005年全国共有867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504万,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首战告捷,高考违规率下降为万分之三点五;今年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达千万,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形成公开透明的招生录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考出优异的成绩并录取到心仪的大学——这是每个参加或 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的共同愿望。尽管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 从历年高考录取的结果来看,相同分数的考生其录取结果大相 径庭的大有人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高考中的姣姣者并没 能考上自己心中满意的大学。这一现象表明:分数的高低固然对 录取结果非常重要,但决定考生高考录取结果的因素,决不仅仅 只有高考成绩,分数之外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本文作者从事高校招生工作20余年,2003至2005年担任湖 北省招办高校招生录取现场咨询接待组组长,负责现场咨询接待 和网上答疑工作。以下是作者在2005年湖北省招办高校招生咨 询现场所见到的几个案例,希望能对2006年的考生有所借鉴或 启迪。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正值我国恢复高考30周年,广东省也于这年开始实施《普高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本文拟对广东等省区的高考招生改革招生实验作初步总结、分析,探究其对全国高考招生改革提供的经验和启示,思考全国高考制度改革有哪些可能的发展路径。一、广东省高考改革的要点2007年广东省实施《普通高考改革方案》,目的在于深化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追根溯源,这个改革方案源自2004年的广东省普通高中的新课程实验。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2004年秋季入学的广东高一新生开始进行新课程实验,这一届的高中生在2007年毕…  相似文献   

13.
《安徽教育》2009,(6):18-18
<正>本刊讯为推进我省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实施,增加高考考生咨询渠道,切实服务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于5月13日开通2009年普通高考咨询邮箱,直至今年普通高考录取结束。  相似文献   

14.
4月1日、2日,1208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先后走进了复旦大学光华楼。他们中有300人通过这所著名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而被录取,这是我国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据报道,复旦大学为这次被称为“破冰之旅”的招生改革制定了严密的措施,确保“尽量不漏过一个未来人才”。在各省相继公布2006年高考新规的同时,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名校实施了今年高考的最重要改革——直接通过面试来录取新生。4月1日、2日,上海有2000余名考生接受了复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考面试,他们每人接受由5位专家组团的面试,而面试的结果于4月5日公布。如果此次面试通过,就意味着他们直接迈过了复旦或上海交大的录取门槛,虽说两个月后他们还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不会影响此次录取结果。而没通过面试的学生,并不影响其通过高考再报考复旦和交大。上海两所名校此次的面试招生改革,之所以引起外界格外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它是继我国高考保送生制度之外,首次将高考分数与录取完全脱节,直接以面试来录取新生,强化了名校的招生自主权。通过面试,更易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一考定终身”。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今年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共有48.5万人,有1729所院校在我省招生,教育部共下达招生计划356453。截至8月21日,包括保送生、各种单独招生备案在内,共录取新生40.5万人,增加的招生计划主要是艺术类专业不分省及单独招生、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含有艺术属性的非艺术专业的招生计划和部委属高校、省外高校追加的机动计划。录取的考生中,本科录取18.4万人。  相似文献   

16.
情报站     
山东大学2005年开始招收高考艺术特长生;中国传媒大学8个小语种专业招生;南京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面向四省招生;清华美院2005年本科招生数学成绩计入总分。  相似文献   

17.
重点Keypoint 2007年普通高考公安院校招生规定公布2007年普通高考公安院校招生规定公布。公安院校将在提前批录取新生,填报公安院校的考生仍可报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87):3-4
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的宗旨,2014年秋,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成为第二批改革试点地区;2019年4月,河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重庆等8省(市)公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我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的范围内逐渐铺开。  相似文献   

19.
《安徽教育》2012,(9):19-19
<正>本刊讯8月19日下午,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省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并通报了我省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情况。2012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三大类十三个批次共录取新生40.9万人,其中本科20.7万人,高职(专科)20.2万人,高考录  相似文献   

20.
2005年-2010年“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85工程”大学录取新生的高考分数可以用来分析新生入学质量.2005年-2010年的招生统计数据表明,“985工程”大学招生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生源质量与大学的区域分布有关,优质生源青睐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大学在属地获得的生源不一定最优;生源质量与大学综合实力和类型有一定相关性,学校综合实力排名与生源质量不完全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