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搭”作为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文章先对“搭”的词性作了明确的界定,继而描写“搭”的语法化过程,认为“搭”在元代出现语法化的趋势,到了明朝,真正开始语法化并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搭”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功能是由“搭”的“联结;连带”义基本上同时派生出来的,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并使重新分析具备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莫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莫非”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结合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因素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我们认为重新分析和扩展是“莫非”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句法和语义的相互影响促使了其语法化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问题是近年来汉语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了汉语史学者和现代汉语语法学者的浓厚兴趣。其标志之一是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两届会议的论文集。现就国内“语法化”研究作以简单回顾,对“语法化”研究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明确自己对“语法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考察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与“正”“正在”的内在联系,进而通过对时间副词“在”的形成及其语法化过程的分析,探讨其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虚化机制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昆明话“掉”在动结式的结构中,已经具有表完成的“体”助词的语法功能,这是实义动词“掉”的虚化,即语法化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掉”的实在的语义是虚化的基础;其使用的固定位置是强化并产生语法功能的外在原因;汉语双音节化的是语音方面的另一个促其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仍”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仍”由“沿袭”义动词逐渐语法化为表“屡次”、“依旧”、“相继地”之义的时间副词,再语法化为表示顺承和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仍”语法化的重要动因,重新分析是“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汉语“和”与英语and的语法化过程都可以归纳为:动词→介词→连词。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比分析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原因和理据,发现不同的人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在语法化的演变途径上具有一些共性,其机制是人类对语言的相同认知。同时认为,“和”与and的语法化过程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促使研究者在语法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保留了古语词的成分,具有很强的方言色彩。从句法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对"是何"的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是何"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简单阐释,并将"是何"与阳新方言"是何样"、普通话"怎么"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春秋繁露》疑问代词“何”和“何”字结构,以及“谁”、“孰”的使用都表现出与同时代的《史记》中的使用有不同的特点,其更多的保留了先秦汉语疑问代词的特点。这是汉语语法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副词“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发现:副词“不免”、“未免”的语法化是通过对“NP+不/未+(免+VP/AP)”的重新分析完成的,但二者进行重新分析的语义基础不同;副词“难免”的语法化则是动词“难免”通过语法隐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考察形式名词“どころ”,分析其用法和语法化,“どころ”主要构成“どころではない”、“~どころの~ではない”、“どころか”三个句型.在前两个句型里,“どころ”起到了指代作用,而在“どころか”里“どころ”已语法化并且复合辞化.日语的复合辞以“こと”、“屯の”、“ところ”为中心,借助助词、助动词而发生语法化.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语法系统中,不同的语法形式之间往往表现出语法化程度的差异,有些语法形式已充分语法化,有些则呈现为不足语法化。通过“X着”的词汇化和“V得/不C”句式的语法化的过程,可以分析语法化的动因、重要特征、进程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敦煌变文中“却”的用法,结合历时语料,对“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唐五代是“却”语法化的活跃期,连动式是其语法化的决定性动因;“却”由“却+V”语法化为副词,由“V+却”语法化为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每一时期都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却”的助词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副词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在唐五代时,“却”的助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16.
近年“和”类虚词的语法化研究是个热点.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了“跟”语法化的动因:“跟”的句法条件和语义特征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诱发“跟”发生语法化的动因是一个概念实体邻近另一个概念实体而产生的语义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工具——转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境(尤其是上下文语境引起的省略)对语法化历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通过《古本水井传》这一特殊的共时平面探讨“就”的语法化历程。进而分析影响其语法作用演变的因素。特别是分析语境的影响,其中也包括蛄构式语法化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好不好”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详尽考察,分析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轨迹,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回”在马来西亚华语里可作动态助词,表示“回复”义。全文列出“回”作为动态助词的多种用例,并将其语法功能和当地高频使用方言广东话及福建话的“返”和“转”作比较。最后通过“相因生义”和“接触引发的语法化”(Contact-induced grammaticalization)理论说明这种特殊语法现象的出现是“复制性语法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