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高质量大学教育推进计划”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优秀教育改革方案”进行重点财政援助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是在日本社会发展、大学生源变化和《大学设置基准的修正》基础上制定的。日本对“高质量大学教育推进计划”的管理体制、申请条件、涵盖领域以及审查评价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高质量大学教育推进计划”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迫切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本文对世界一流大学与我国“强强合并型”大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我国“强强合并型”大学具备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但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着质的区别;规模的扩大并不直接等于质量,也不意味着“名牌”或“一流”;“强强合并型”大学能否成为世界一流最终取决于其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精彩纷呈、波澜壮阔,其中,“研究性学习”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最为光彩夺目。其实,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起步较早,在美国主要是“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为主;在法国称之为“多样化途径”课程;在日本则冠以“综合学习”。笔者曾有幸以教员研修生的身份被国家教育部公派在日本上越教育大学学习,当时正是日本开展“综合学习”实验的鼎盛时期。为了全面了解“综合学习”的实质,笔者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并饶有兴趣地一头扎进了该大学的附属中学,“沉”到了他们开展“综合学习”的活动中。一…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6):F0003-F0003
2007年11月4-5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清华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7)”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大学联合会(AAU)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校长,以及美国、日本、欧洲、中国香港和内地等知名高等教育专家和学者,从“社会变迁中的研究型大学:性质、功能与特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发展及科研管理创新”、“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等四个方面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创新、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根据修改后的《大学设置基准》逐步形成了以自我评估为主的大学评估制度。实践表明,这种大学评估制度存在客观性、透明性不足。以及形式化严重的问题。鉴于此,199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革方案》报告中提出,为了让社会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的活动状况,有必要专门设置评价机构,实施公开、透明的大学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1999年,日本政府对《大学设置基准》再次修改,规定日本所有大学必须实施自我评价,并要求大学自我评价的结果尽可能得到第三方评价的检验。2000年,日本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在原“学位授予机构”的基础上重组成立。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4日,由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基础研究B(一般)项目“东亚的(学)之连锁”主办的“中国留学生与中日战争”研讨会,在日本横滨市神奈川大学举行。来自日本神奈川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爱知大学、日本大学、庆应大学、中国研究所、日中友协神奈川县联合会和中国南开大学、(台湾)“国史馆”、徐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大里浩秋、孙安石、并木赖寿、祁建民、川岛真、三好章、小岛淑男、川崎真美、高濑和夫、王雪萍和刘晓琴、周棉、安宇、林清芬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在立足实践分析“大学学术生产力”概念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借用“生产力经济学”的某些知识对该概念进行详细界定,提出“大学学术生产力”可以界定为“大学各个专业领域中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图书、设备等学术资源相结合,通过知识的授受、创造与应用而形成的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最后简要论述这一概念在高教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多样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并用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多样化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大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高等教育的“评价时代”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为了分析日本的“评价时代”,我们必须先了解20世纪90年代之前评价的状况。一、大学设置基准——国家的评价日本高等教育系统由国、公立(主要是国立)和私立两个部门构成。截至2005年,大学总计有726所,在校生总数为287万人,其中私立部门占大学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比率分别为76%和78%(以下考察对象仅限于大学)。日本大学评价问题与庞大的私学部门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在相当长时期内,日本政府对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拥有很大的控制权,设立新大学自不待言,在学部、学科的新设或变更时,也均须…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会通过“国旗国歌法”是日本“军事大国化”趋势的内容之一。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一再宣扬“皇国史观”。这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继续。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定位的问题上,存在着“应然”与“实然”的错位矛盾,这一矛盾突出表现在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冲突之中,而这一冲突又是缘于对大学外在社会性与内在学术性这样两得属性缺乏深刻理解所致。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于给大学科学定位,这就是在大学两得属性的基础上,使之既适应社会又引导社会,达到“介入”与“超然”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新的大学评价体系的形成[日]早田幸政袁韶莹译70年代,是日本高等教育界开始反省过去的片面追求数量扩充路线,开始认识到着手提高质量的必要性的时期。大学基准协会于1977年10月1日以“本协会今后的发展”为议题,召开了常务人员会议,审议了当时被会员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难以置信的11.5%,即使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增长仍然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国家,日本战后如此的经济复兴,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许可以用“神话”或“传奇”来描述,而支撑这场经济腾飞的内在驱动显然无法绕过日本的职业教育,诚如日本冥门市大学HARTON教授所说的那样,“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曾颖 《语文新圃》2009,(6):27-28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每年这个时候,各式各样的大学排行榜,总会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目光。与此同时也不断有人对大学排行榜提出质疑。有人对大学排行榜的名次排列及年度变化表示不满、不解,有人认为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不够科学、权威。更有大学校长公开表示,曾有排行榜制作机构找上门索要“赞助”,排行榜存在“潜规则”。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在大学评价中的参与程度与日俱增,作为除了大学、政府以外的独立力量主体,社会组织兼顾政府、大学及社会等多重利益价值导向,在政府与高校间充当着“缓冲剂”与“黏合剂”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大学治理主体间的权力平衡与发展共赢.同时,社会组织参与大学评价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社会组织独立性与权威性的“诺斯悖论”、“理性人”特征与道德风险长期存在等.为避免社会组织在参与大学评价时陷入上述尴尬境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应明确社会组织在参与大学评价时“管办评”相分离的基本原则与追求大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为社会组织提供充分发展空间,建立健全现代大学教育治理体系,努力实现多方协作与共赢.  相似文献   

16.
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的功能和责任都在扩展。严格地说大学的“职能”与“功能”是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联系与转化的。继教学、研究、服务之后,“交往”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的第四功能。现代大学的概念具有多义性,也是发展着的。守护大学理念,创新大学制度,是大学薪火传承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应有之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管理的"行政失灵":原因、表现、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大学行政在组织、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些限制而不能对大学进行有效管理的现象称为大学管理的“学校行政失灵”。章从组织原因、行政权力的运行和学校政策的制定三方面对学校行政失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章最后提出了避免和缩小学校行政失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学质量保障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末期,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成为日本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提出要构建大学质量保障新体系,强调放宽“入口”,紧缩“出口”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政策措施表现为建立外部评价制度.通过双轨、多元的评价制度严把“出口”关。本文拟通过介绍日本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转移、外部评价及系统内评价制度结构,分析日本双轨、多元评价制度的关系特征,揭示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心,是研究型大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要素。发展研究生教育能有效提升研究型大学的水平。因此研究型大学都把发展研究生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发展研究生教育应坚持“质”、“量”协调发展原则,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把握好“质”、“量”发展的度。  相似文献   

20.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语言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研究语言结构向语言功能方向转移。以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为核心的“交际法”语言教学受到语言学家和教学法研究者的关注。Howatt将“交际法”的实际运用区分为“强式”和“弱式”交际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时数、以及教材等方面的制约,目前应提倡以“弱式”交际法为主,逐步向“强式”交际法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