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态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原属医学心理研究的范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写了《变态心理学派别》和《变态心理学》,将变态心理学介绍到中国。近年来,有人将它引入文艺研究领域里。早期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者大多是精神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艺术家的变态心理与其创作的关系问题,认为变态心理是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重点是概括出艺术家变态心理的非自觉性特征、独创性特征以及变态与病态交相混合的特征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变态心理学中的相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变态心理"的界定、评估诊断以及治疗三个方面论述了变态心理学中存在的相对性问题,以期让研究者们认识到,在变态心理学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变态""异常",正常心理与变态心理的转换在多形态、多情况下可以自然发生。因此,不应轻易将病人贴上"心理变态"的标签,这种标签产生的效应有时比心理疾病带来的伤害更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传奇》中的变态女性或女性变态心理的分析 ,希望揭示促使这些变态女性走向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同时从创作主体这一角度分析了作者选取和挖掘变态女性题材的深层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指出这些变态女性形象的社会学意义、心理学意义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变态心理主要是指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而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变态人物却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凸显人物形象与意义、揭露人物生存环境的本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人的文学作品里就有这样的变态人物。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和《石榴之家》表现出一种"变态美",这种美是通过对肉体痛苦的过度渲染、对死亡意象的反复书写和同性恋意识的自然流露而形成的残酷且怪异的美,而王尔德生活的时代,他自身的变态心理以及他的美学追求则是形成这种变态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变态是指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个体的心理异常以及由此而实施的相关异常行为的总和.变态杀人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变态心理所实施的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行为.变态杀人犯罪行为普遍具有五个特征:作案方法具有习惯性;作案对象具有相似性;作案手段的残忍性;作案时间具有连续性;作案动机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屋的倒塌》中的主人公罗德里克由变态的爱──乱伦引起的罪恶感和恐惧感,深入到变态心理和下意识的领域中,为读者展示一个丧失正常理智和意识的畸形人的画廊。  相似文献   

9.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性格复杂变态的人物形象,从社会学角色理论的角度解读文本,用角色冲突理论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并试着证明形成这个人物的变态心理及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人物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及其角色冲突。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 ,举止大方 ,言行一致 ;能正确评价自己 ,尊重他人 ,有礼貌 ,有修养 ;尊重别人的意见 ,但有自己的主见 ,不盲从 ;正确对待自己周围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变态心理主要包括变态认识、变态情绪、变态行为、变态人格等等。中学阶段 ,特别是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 ,可塑性大 ,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青春期的出现 ,给学…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路易丝》中的路易丝,虽身处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两位作家却将他们置于当时真实的现实中,对人性中欲望、贪婪、虚伪、欺骗等诸多弱点的探究却异曲同工。本文将从这种疯狂变态行为的表现,变态心理性格的成因及变态人性的揭示来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并重点论述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表现出的对人性的阐释,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病态、变态色彩中探讨了疾病对作者创作风格的影响。其一,风格即人格,文中肯定了有什么样的人便有什么样的风格。其二、在绘画界,画家的疾病使作品打上了病态的烙印。其三、在文学界,许多作家的病态、变态心理影响其创作。由此可见,疾病对艺术家、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的影响是显然的,他们在精神异常或变态中找到了自己艺术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变态心理是指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异常或病态表现。弄清变态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机理,是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关键和前提。精神分析的心理变态观点主要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心理的学说。认为本能的冲动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是心理变态的根源。人本主义的心理变态观点认为由自我观念可发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我”和“理想我”,“理想我”和“社会我”相差很远甚至相矛盾,会引起人的焦虑、苦恼,这是心理变态的根源。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整个变态心理学理论存在很多分歧和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变态心理是指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异常或病态表现。弄清变态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是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关键和前提。精神分析的心理变态观点主要有 :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心理的发展学说。认为本能的冲动是一切行为的动力 ,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是心理变态的根源。人本主义的心理变态观点认为由自我观念可发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我”和“理想我” ,“理想我”和“社会我”相差很远甚至相矛盾 ,会引起人的焦虑、苦恼 ,这是心理变态的根源。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整个变态心理学理论存在很多分歧和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文昭 《文教资料》2007,(10):94-95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以大胆而深刻的描写,打动着读者的心。它讲述一个变态青年的变态心理与生活、他的沉沦经过与最终的自杀。主人公的沉沦是在国家沉沦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人物的沉沦与国家有不可否认的关联;但人物的沉沦主要还是由自身的遭遇与性格造成的,尤其是性的压抑,直接导致了人的沉沦与人性的沉沦。小说的描写,客观上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反封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南闱科举案中因仇人诬陷,被流至东北宁古塔,其生活状况根本性恶化;其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对优裕、舒适生活的习惯性依赖和狂傲简慢、敏而多感的诗人气质无法使之承受住这种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了他心理和人格的变态。认识这种变态心理,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吴兆骞和他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有固定倾向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现象。虽然错视、错味、错触、错嗅、错听和内感性错觉常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各种物质中毒所致精神疾病、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以及伴有轻度意识障碍的病人。但错觉与幻觉完全不同,幻觉是只有在心理变态者或心理障碍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心理上才有的现象,本身就是心理障碍,而错觉本身不是心理障碍,但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却把错觉也列入变态心理,建议将变态心理学感知障碍中的错觉改为错觉障碍。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的创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从社会学角度看,三岛的小说是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否定性反映;从文学角度看,它是向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回归;从美学角度看,它宣扬的是所谓“殉教的美学”;而从心理学角度看,三岛的小说则表现了倒错、虐待、嗜血、趋亡等综合性的变态心理。正是这些变态心理的描写构成了三岛小说的基本内容。分析这些变态心理及其根源,是理解和阐释三岛小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洞察和规划人的心理。文章以其笔下人物的变态心理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厄勒克特拉和俄狄浦斯心理、施虐与自虐心理、抑郁与恐惧心理等变态心理,并探讨了张爱玲摹写变态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文艺变态心理与人的生理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与理性因素的关系。现代生理科学及心理学的发展揭示出文艺变态心理受到生理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因素也对文艺变态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无意识或潜意识而作用于文艺变态心理;另外,文艺变态心理还始终受到理性因素的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