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WTO规则特别是《农产品协议》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加入WTO为农业发展融入国际经济主流、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解决农业中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创造了机遇;同时“入世”这把双刃剑对我国农业发展也构成了威胁-国内农产品市场准入程度提高以及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劣势这一双重挑战致使传统农业的生存空间趋窄。面对机遇与挑战,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充分用好WTO规则关于农业的“绿盒”政策,扩大农业的国内支持空间;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优化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十分明确,强调生产规模、注重行政干预较多,农产品质量低,缺乏区域优势。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它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进程缓慢并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做好质量认证和检测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对策措施,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其中加强农业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从我国农产品存在的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产品少、成本高、结构不合理等窘迫现状入手,阐述了加强农业自主创新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增强农民意识、明确自主创新主体内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寻求多样化组织模式、建立服务体系方面来完成农业自主创新,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清末新政农业政策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农业政策的调整范围主要有:调整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鼓励兴办农会;奖励垦荒;提倡改良农业技术。它在四个方面发挥了作用;促进中国新式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改良、引进农产品种和生产工具以及改进农业技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经营出现了有限资本主义化。但它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都市农业及其人才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华  李光远 《高教论坛》2011,(1):50-51,104
概括了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都市农业的人才需求模式,探讨了农业院校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办学形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以期更好地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的都市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分析了沈阳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论述了沈阳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找出适合的发展模式。指出都市农业是本地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预示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不断拓展都市农业功能,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道路。  相似文献   

8.
纵观国际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走的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国际现代化农业中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以验,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纵向联合;围绕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围绕出口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河南农业来讲,意味着既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农民增收、农业组织形式和农村就业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充分遵循和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保护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扩大肉类、蔬菜、水果、花贲等农产品出口的良好机遇。河南一定要珍惜这次实现农业腾飞的机会,主动地出击:构思全球化的农业发展新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改善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等。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三农”问题的日益突显以及迫切的战略性高度着手,在找到了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的四条对策:一是改进农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二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三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破除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现有农村经济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根据地域特点、市场供求关系挑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完善市场机制,形成竞争、开放、有序、多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把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很多,从经营管理角度就如下途径进行探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培育信息市场,加快农业管理的信息化;消除地区分割,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发展期货市场,使农业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生态危机也在不断加重。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在城市中大力推行都市农业可以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强化城市功能,有效化地解城市生态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模式逐渐从由土地、劳动力主导型的传统模式向科技、信息主导型的现代模式转变。在实践中,区域性的科技投入,包括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关注、农业相关专利和商标授权数量等,都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评价各个层级农业竞争力时,纳入现代化科技相关指标意义重大。将适量增加若干科技相关指标,通过计量方法检验它们在区域农业竞争力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六安市为例,由分析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在六安市提升农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入手,探讨科技因素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三农”困境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还存在着增产不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制度安排上,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欠缺,制度外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高,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小农专业化分工生产面临高昂的交易费用等。这就要求建立并实施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城乡统筹的经济发展战略、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及新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以此来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产品相继出现了流通不畅、价格下跌的情况,农产品"卖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严峻的挑战。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组织及其加工,以提高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智能化水平。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解决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使"三农"问题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现代化:资源约束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以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重培育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四大主体,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河南农业来讲,意味着既面临着农产品价格、农民增收、农业组织形式和农村就业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充分遵循和利用WTO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保护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扩大肉类、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出口的良好机遇.河南一定要珍惜这次实现农业腾飞的机会,主动地出击构思全球化的农业发展新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改善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等.  相似文献   

19.
Programmes of education for farmers in the form of Winter Schools,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ere gradually broadened into agricultural education for employment in farming or as prepar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at Apprenticeship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meet the needs of large-scale state farms introduced during 1953–60 by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regime. Teacher education for these schools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1950s and 60s, based 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udden and rapid change followed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1989 when land was returned to private ownership in a new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market economy. This led to changes in production and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employed in agricultur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Agriculture Secondary Schools remained more or less the same, but curricula were substantially changed. Some schools diversified into new areas such as agr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ose that continued with agricultural studies developed specialised areas such as farm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ame an important area of study. The schools began again to offer education and advice to local farmers. Ear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ange is again evident as policy for rural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economies to create a countryside which is less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New, sustainable economic activity comes from alternative uses of farm buildings, market niche crops and livestock products, and attraction enterprises for people in urban areas. The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trends and changes of the past 150 years and suggests how these are likely to project into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它的推广为农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产业化对农区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农户、农业和农区三个层面。农户层面上,农业产业化的影响表现为增加农户收入、改变农户思想观念和推动农户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层面上,农业产业化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产品质量、农业经营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农区层面上,农业产业化的影响表现为加快农区工业化和城镇化、改善生态环境、助推区域品牌形成和推动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