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合作创新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企业员工作为外部合作与知识共享的执行主体,可能会对存在于特定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发生意外泄漏,进而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发挥。以微观的个体层面为视角,剖析关系创新独占性与知识共享非可控性的个体选择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为解释这一问题,基于外部合作"开放性悖论"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假设模型,其中外部知识共享的非可控性导致意外知识泄漏,反之又阻碍了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基于247家来自于广东省高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发现非可控外部知识共享通过影响意外知识泄漏降低突破性创新绩效,且这一路径对渐进性创新绩效不具备显著性。另外通过分析开放性收益的边界,表明知识共享的非可控性对不同类型的创新(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存在不同的影响。研究结论建议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及其相关人员不仅需要认识到外部知识共享的优势,也需要对其缺陷加以注意,慎重考虑外部合作中知识共享的类型以及与谁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企业通常会建立不同以知识为基础的外部网络关系,为企业提供互补性的知识资源从而进一步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本研究以创业者为调查对象,基于网络关系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将外部知识获取和反应型市场导向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实证分析创业者网络能力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网络能力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外部知识获取在创业者网络能力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扮演(部分)中介作用;反应型市场导向正向调节了外部知识获取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外部研发合作有利于丰富企业的知识元素和组合范式进而影响其创新绩效,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会影响其外部研发合作的效能。基于知识组合的视角探究不同类型企业外部研发合作,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学研合作)以及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企业内部知识网络特征(知识组合能力和知识协调成本)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2年—2017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2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企业合作;企业知识组合能力会抑制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促进企业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企业知识协调成本会减弱企业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对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新生态中创新主体之间的互补和依赖特征,结合创新生态观、资源基础观等相关理论,探讨核心企业异质性资源对其创新活动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并利用463家新三板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研发投入不利于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2)客户集中度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3)供应商集中度有效抑制了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4)政府补贴不利于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5)政府补贴在研发投入、客户集中度、供应商集中度与小微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均表现出激励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机器学习发现影响学者知识创新绩效的复杂非线性特征组合,能提升学者绩效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2016—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140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学者获得项目前在web of science 刊载的14 819篇论文构建学者科研合著网络(个体网) 927个。考虑知识创新绩效的滞后性,采用学者获得项目后发表的20 824篇论文及其91 968篇被引论文,结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期刊分区表等多源异构数据,使用K-Means聚类将学者进行群组划分,得到特征均衡型、环境驱动型和合作创造型三类学者群组,运用决策树CART算法挖掘不同类型学者知识创新绩效的潜在决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1) 知识创造具有普适性,它是促使不同类型杰出学者达成高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2) 杰出学者应根据内外部综合条件配置科研合作关系资源,尽量避免封闭式发展路径与合著者过多导致的“规模不经济”;(3) 在不同类型学者群组中,存在影响知识创新绩效的不同特征组合,为杰出学者达成高绩效目标提供个性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吸收能力理论,本文将企业探索性创新活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吸纳、知识转化和知识创造)与企业间知识关系特征相匹配,以企业合作关系对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知识相似性、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强度、企业内合作网络聚合度和网络距离以及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将其分别对应于创新活动过程的四个阶段,进而考察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知识相似性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关系强度、网络聚合度和网络距离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05—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准极大似然泊松回归模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相似性与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随着关系强度的增加,知识相似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变陡峭;随着网络聚合度的增加,知识相似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变得平坦;随着网络距离的增加,知识相似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未发生显著变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企业通过合作伙伴异质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内部合作网络结构的优化进而提升企业探索性创新能力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探讨创新伙伴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以及双元战略意图的调节效果。将创新伙伴关系划分成基于科技的创新伙伴关系和基于交互的创新伙伴关系,采用逐层回归分析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对211家目标企业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伙伴关系维护的好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其创新绩效高;(2)创新合作伙伴是通过供应链整合能力提高创新绩效,即创新伙伴关系好的企业,对供应链整合能力有促进效果,进而创新绩效越好;(3)探索性战略意图强的企业正向调节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基于科技的创新合作伙伴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利用性战略意图强的企业正向调节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基于交互的创新合作伙伴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供应链整合能力是被调节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利用德温特数据库中2000—2020年纳米能源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构建知识网络,通过联合申请专利信息确定组织间合作关系,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合作伙伴间技术距离对焦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以及焦点企业知识存量特征(知识多样性)和知识网络嵌入特征(知识网络中心性和知识网络结构洞)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合作伙伴间技术距离与焦点企业知识获取呈正U型关系,焦点企业知识多样性和知识网络中心性正向调节合作伙伴间技术距离与知识获取的关系,而知识网络结构洞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说明焦点企业选择较小或较大技术距离的合作伙伴更有利于开展外部学习活动,同时要根据自身知识基础特征选择适宜的合作伙伴以促进知识获取。  相似文献   

9.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属性,企业只有发展出与不同类型知识特征相匹配的吸收能力,才能够提高知识吸收的绩效。本文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特征,提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概念,基于弱连接和强连接理论,构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形机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运用264家企业的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揭示: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正向影响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正向调节弱连接知识网络与广度吸收能力的关系。企业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都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其中深度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实证结果同时揭示了影响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网络的视角分析了企业研发能力与商业、研发能力与大学、内部资源与商业以及内部资源与大学的联系对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的作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及270份中国企业的调研数据,就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网络对创新的交互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企业内部研发能力、非技术性冗余资源以及不同的外部网络联系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财务绩效、创新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寿柯炎  魏江 《科研管理》2018,39(11):49-60
开放式环境下,后发企业如何更好地嵌入全球价值网络成为重要的战略议题。本研究通过对3家成功向技术前沿转型的纵向案例分析,揭示了后发企业通过构建创新网络进行技术追赶过程中企业内部知识基、网络异质性节点以及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的演化,结论显示:(1)基于内部知识基宽度和深度,区别于以往从简单知识基到复杂知识基的路径,后发企业会战略性地选择不同的知识基发展路径;(2)网络节点布局随着知识基的发展呈现相应的变化;(3)在组织内部利用式学习基础上,组织学习平衡模式逐步从组织内部的双元型过渡到内外部结合的双元型。  相似文献   

12.
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相互关系的模型,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知识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整合效果也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而是需要工艺创新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3.
企业通过网络关系促进知识获取是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制造业产业集群206个有效企业样本的调查数据,引用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集群网络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网络关系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知识获取在网络关系各维度对协同创新绩效中介作用的判断是:在网络强度、网络质量和网络稳定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权力和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以此对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在学术界目前存在争议,探索争议产生原因对有效提高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基于网络结构嵌入理论,引入创新类型——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来试图解释争议产生原因,进一步阐述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以及网络中心性的不同,其所传递的知识信息特征、创造的创新环境等都有差异,与不同技术创新类型配适将导致创新绩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刘凤朝  朱姗姗  马荣康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707-1715
文章引入知识存储量的概念,依据知识存储量不同将企业分为创新领导者和创新追随者两种类型,改进Lee的企业研发(RD)投入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模型,研究知识存储量不同的企业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研发投入决策差异,基于2012-2015年医药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深沪上市企业数据对理论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产业成长期,创新领导者相对于创新追随者更倾向于随市场竞争的加剧提高RD投入强度;在产业成熟期,创新追随者相对于创新领导者更可能提高RD投入强度应对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6.
于飞  袁胜军  胡泽民 《科研管理》2021,42(1):100-112
本文通过对106家中国上市企业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了知识距离和企业知识基础的交互匹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网络密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拥有多样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低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而拥有专业化知识基础的企业,嵌入到高知识距离联盟中更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松散网络抑制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但改善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其调节效应在一段时间后可持续;紧密网络强化了专业化知识基础和高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多样化知识基础和低知识距离的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效应,其调节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本文有助于识别企业绿色创新的最优内外部知识配置和网络结构,为提升我国企业绿色创新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Knowledge process capabilities a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Namely, firms which develop better capabilities in processing knowledge can innovate better.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view states that 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variables on capability development cannot be ignored. This study seeks to examine the roles of two contextual variables;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on developing knowledge process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parallel with this aim,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a sample of 236 firms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Turkey and a number of hypothese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were tested through moderated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s. The three-way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process 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was associated more strongly wit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the two-way interactions of knowledge process capabilities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knowledge proces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Hence,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process capabilities on the way of enhanc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highly dynamic markets were contingent upon strategic flexibility.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371家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数据,实证检验了自主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并考察地区制度差异对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主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企业的创新绩效并非同等受益于其自主研发活动,企业所在地区的开放水平越高,知识产权保护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该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就越强;(3)地区制度环境在自主研发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调节作用还会因企业所有制类型、上市情况以及海外研发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制度环境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以及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ses innovation path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low-technology firms in comparison to medium- and high-technology firms. Firstly, it shows that low-, medium- and high-technology sectors consist of a considerable mix of low-, medium- and high-technology firm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at the firm level when analysing how innovation patterns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R&D intensity. Secondly,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low-technology firms in German industry is analysed based on data from 1663 firms in the German Manufacturing Survey 2006, applying a set of both product and process related innovation output indicato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low-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firms lag behind their medium- and high-tech counterparts regarding their produc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o a large degree on purely definitional grounds, but that they seem to perform equally well and in some respects even better at process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20.
刘凤朝  罗蕾  张淑慧 《科研管理》2021,42(11):155-163
    本文依据知识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建立企业知识属性和企业间知识关系共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研究合作伙伴知识多样性、合作伙伴与焦点企业间知识相关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焦点企业内部知识复杂性的调节作用,并运用医药行业上市企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和负二项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研究发现:合作伙伴知识多样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焦点企业知识复杂性对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合作伙伴与焦点企业间知识相关性对焦点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焦点企业知识复杂性对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