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适用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目的或规定用途的能力。每一种产品都有它特定的用途,这是质量内涵的核心。 以鱼钩为例。为达到刺鱼之目的,钩尖首先要锋利。简单的判定方法,可用钩尖在指甲上划一划,有光滑感的就不好。其次是钩型的力学特性要好,具体请参阅王佩珩钓友的《刺鱼分析》一文(《中国钓鱼》1997年第六期)。为达钩牢鱼之目的,钧条要有足够的强度。决定其强度的,主要是材质和钩型。材质状况的判定简法,可用两手适度掰一掰钩门两边的钩条,应有弹性感,松手后立即恢复原状,而且不折断,则大体说明强度和钢性…  相似文献   

2.
严实 《垂钓》2004,(5):54-54
本来它是用来钓口裂深、上中层掠食快的鲐科和鲅科鱼类的,但自用于湖泊水库在钓草鱼和鳊鱼等上中层鱼类获得成功之后,丸せ开始被我们认识了。丸世的钩形特点可以归纳为三:1.钩柄长,适合装蚯蚓和卷曲的绿叶类钓饵;2.钩尖短而内倾,虽然在上扬式提竿时刺鱼不如钩门宽的丸形钩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3.
跑鱼四析     
严实 《钓鱼》2014,(24):18-19
不管站着钓、坐着钓,传统钓从刺鱼到提鱼都是屈前臂或大臂带动前臂向上向后的连贯动作。除鱼大,挣扎中拉断钓线,拉豁鱼钩造成跑鱼外,还与钩小、钩颈短,刺鱼不在有效部位有关。台钓前冲刺鱼,直臂提鱼,钩小了也难免跑鱼。如何避免跑鱼呢?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钝钩,顾名思义,肯定是钩尖不锋利,刺鱼迟钝。其实可以说它是一种钩,也不是一种钩。那年秋枫叶正红,快艇飞奔江河口,两岸风光似画屏,五彩斑斓染江透。著名的乌苏里江江河口,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这就是那一猪二熊三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江的斜对岸有一条宽百米的俄罗斯河流,在山中蜿蜒几百里,流入乌苏里江。这里的鱼类资源丰富,是野钓者梦寐以求的天堂钓场。  相似文献   

5.
李根浩 《垂钓》2003,(7):25-26
水库边,甩抛竿的哥们儿在鱼中钩后多是向身后大力挥一下钓竿,然后再格轮收放线迢鱼。有的人在遇鱼过程中还不断地向后挥几下钓竿,惟恐钩未扎牢而让鱼逃掉。抛竿不是手竿,还用得着扬竿刺鱼吗?  相似文献   

6.
选择鱼钩     
谭佛航 《中国钓鱼》2004,(12):33-33
吉林厉先生来信问:如何判断钩尖的好坏。他还说在生产过程中据说有用化学方法处理钩尖的,不知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7.
蚯蚓如何挂钩,并非十分复杂。然而,钓鱼界却为此争论不休。笔者想根据自己的实践,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不露钩尖与微露钩尖传统钓不露最钩原尖始的是观点。该观点认为,露出钩尖后,鱼咬钩时会被钩尖刺痛而弃饵离去,影响上鱼率;微露钩尖者则与此相反,认为不露钩尖便刺不进鱼嘴,反而引起鱼脱钩。笔者对二者都进行了实验,结论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首先,要看钓什么鱼。不同的鱼种咬钩的动作、速度是不同的,象乌鱼、黄颡、鲶鱼、鳜鱼等肉食性鱼类以及罗非鱼等口大食猛的鱼类咬钩动作大、速度快,甚至不吐钩,露不露钩尖对它们影响不大,而…  相似文献   

8.
一、保证钩尖的锐利性 钓鱼是鱼在吞钩提竿时钩尖透过钓饵刺进口腔而被钩上来的。如果钩尖锈钝,提竿就不能刺穿鱼吻钩住鱼,而是十有八九从鱼的口腔内拖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滑  相似文献   

9.
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用法,有人也把它叫做“挂钩尖”,其实并不是真的挂在钩尖之上。正确的挂法是,把玉米粒通过钩尖后挂于鱼钩倒刺的后面,然后左右旋拧两下,使玉米粒处于灵活的状态,鱼一旦吸入,玉米粒就会顺势后滑而把整个钩尖部分让出,使钩尖能瞬间扎入鱼嘴。钩  相似文献   

10.
鱼 钩的种类很多,型号复杂。不 同类型的鱼钩有不同的功用。 钩尖内倾类型的钓钩 。鱼类吞食入口就比较畅顺,而只要被鱼吞进口腔后,稍有反应活动;鱼钩就立即刺入鱼体,一般刺挂也较为牢固。 钩尖外倾类型的钓钩,适合钓获凶猛鱼类,杀伤力也较强。 钩尖短的钓钧容易刺入鱼体,而钓尖偏长的钓钩一般刺入鱼体不会太深,而且还容易产生钩尖断裂现象。 如果想钓获敏感性强的鱼类,则宜采用钩尖和钩轴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所谓“歪嘴钩”。想钓获贪食性强的鱼类时,则应采用把柄较长的钓钩。这种钩一则刺入鱼体深,钩得牢靠;二则由于鱼吞钩较深…  相似文献   

11.
李淮 《中国钓鱼》2001,(10):35-35
在竞技比赛中使用量最大的钩是袖,由于现有的袖的钩尖较短,中鱼后容易脱钩,针对这种情况,一家日本工厂生产了金袖(图1)。其特点有三: (一)钩尖加长0.3毫米,号越大钩尖加的越长。  相似文献   

12.
《钓鱼》2010,(4)
二段尖头技术是日本摩利根森源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一直大力推广的钓钩领先技术,它将钩尖分成两个尖端来加工,钩的尖端部分采用细轴,再把钩尖部分的角度同时变小,使钩尖变得越发的锋利;另一方面,使最需要强度的钩轴弯曲部分保持原有粗细。其结果实现了惊异的贯通能力,只要轻微触及,就能勾起目标,而且不易脱钩,是爆发性钩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3.
一鱼 《钓鱼》2004,(16)
第三,检查钻孔是否在锡砣中心,穿线后,线左右的锡砣部分重量相等。如果孔钻偏了,朝天钩穿线后钩子就向左或向右倾斜,入水后钩尖倒向砣重的一方,钩尖不朝天,就失去朝天钩的诱鱼作用,即使鱼吃钩,由于钩左右重量不等,扬竿时不是钩尖上刺力最强,而是钩柄与锡砣受力大,这样的钩子易跑鱼,质量不好,抛弃不用。其次,要注意钻孔与钩柄的角  相似文献   

14.
手竿     
张炎冰 《钓鱼》2010,(24):15-15
传统钓鱼一竿一线一钩,不管长竿短线、短竿长线,也不管是手握竿把,还是抛钩后将竿搁在水草或支架上,操作都是腕臂联动,利用钓竿的柔韧硬弹,凭腕力和臂力刺鱼、控鱼、遛鱼,非到鱼进了抄网,手不会离开钓竿。区别于现代钓鱼用装有轮子的钓竿,以劈甩投将钩抛至数十米以外,钓竿的部分作用被渔线轮代替,  相似文献   

15.
钓鱼时的提竿动作,是整个垂钓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钓鱼之成败在此一举。有经验的钓者每次提竿都非常认真,动作细腻而准确。我们细心观察高手们的提竿过程便会发现,提竿动作并不是从钓点一下子把鱼提到空中一气呵成的。如果细致分解提竿过程,便会知道,提竿钓鱼,一般要经历“起钩刺鱼”、“制鱼上升”、  相似文献   

16.
王长工 《钓鱼》2004,(4):43-43
有倒刺钩产生了,发展了,使用的人多了,但是无倒刺钩仍旧存在,说明它和直钩一样,一些人一直沿用。有倒刺钩成了主体,几千年来一直基本保持原来的形状,只不过有的是内倒刺,即倒刺在钩尖下方,与钩尖呈30度左右的锐角.有的为外倒刺,也在钩尖的下部,只磨在外沿,与向内弯的钩身呈60度左右钝角。倒刺钩大大降低了脱钩率,这对于当时只求将鱼钓上来食用说,是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我左手三号位是新兵吕总,他最辉煌的战绩是一条近2千克的大黄鱼,可还让人给抄跑了,让他刺鱼等于放生。就在我分身乏术之际,蓑翁大哥伸出了援手,只见刨钩轻轻一抖,一条八九千克的大鳕鱼被提上了甲板。辛苦八小时,钓获了一条目标鱼,可真不容易!摘鱼下钩,宰杀放血,快速装箱冰镇,弯曲了鱼尾方才把它塞进去,我的心情超爽。此后不久,苏工的钓竿曾连续出现过咬口,因为心急,他没等猎物咬实了就刺鱼,结果只见竿梢子瞬间向上一弹——猎物跑掉了。  相似文献   

18.
《钓鱼》2007,(21)
八、操作动作悬坠钓法有一套规范的操作动作,正确的动作要领可以减轻疲劳、使钩饵落点准确、减少失误率、提高钓获量。这些动作包括握竿持竿动作、扬竿刺鱼动作、溜鱼动作、抄鱼动作等。  相似文献   

19.
护手钩又名虎头钩,在我国武术器械中,它属于一种短兵器,其造型奇特,钩身似剑,前端有钩,称为钩头;后部如戟,尾同剑尖,称作钩尖;双护手似镰(与钩同侧),称为钩月。钩体之长短因人而异。即手握钩把,竖钩于体侧,钩头顶部不得低于耳之上端为标准,钩月与钩尖的长度通常为20公分左右。整个钩体除把手外,四面均有锋刃,因此它对身体的锻炼与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有些钓友凭想当然,以为只有把钩全部隐藏在饵料里,鱼才吃食。其实,钩尖外露并不影响鱼吃食,影响鱼吃食的是挂饵方式。湖北徐宝林同志在《中国钓鱼》1993年第一期上撰文说:“对于钓鲫鱼来说钩尖外露是有害无益的。”我的观点正好与其相反——钩尖外露好钓鲫。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