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吗”和“嘛”都是语气助词,都读轻声“ma”,但两者的用法却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敦煌变文中“却”的用法,结合历时语料,对“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唐五代是“却”语法化的活跃期,连动式是其语法化的决定性动因;“却”由“却+V”语法化为副词,由“V+却”语法化为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每一时期都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却”的助词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副词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在唐五代时,“却”的助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3.
王雨欣 《海外求学》2011,(10):15-15
才看了一个big headed的人,现在咱们继续来认识一下head的用法。你知道吗?它除了可以翻译成“头”,还有许多别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4.
“里”“外”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其用法灵活多样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里”“外”的用法和意义,力图揭示出二者不对称性的表现及所蕴含的认知规律,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说”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在上古也是一个高频字。但是,上古“说”的用法极为复杂,除了“谈说”“喜悦”等义外,还有“游说”“止息”“解脱”等义。在字形上,也常和“悦”“脱”“税”等字混杂。  相似文献   

7.
日语中条件形的用法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亦是考试的热点.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比较日语中“たら”和“は”表示劝诱的用法,通过例句和场景的分析深化学习者对这一语言点的认识和理解,并为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全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9.
周洁  邬文睿 《新读写》2010,(4):37-37
成语“穷则思变”出自《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意思是说,事物到了尽头,就要设法改变,一改就通达了。而我却想,只有“穷”之后才能“变”吗?“非穷”时为什么不能变,进而使之“通”呢?  相似文献   

10.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语料库搜集大量关于“非常”和“异常”的语料,然后对这两个意义和用法相近的程度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had better”的用法看似简单却常常被误用。为了避免“had better”的误用,本文综述了“had bet-ter”的用法,全面解释了“had better”的意思、用法、各种语法现象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你是强盗!抢了我的用法”“谁希罕你,你才是强盗,你还抢了我的用法呢!” 白猫警长忽然听到一阵吵闹声,急忙转过墙角一看,原来“戴”和“带”正在那里吵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上"、"上头"的后置词表原因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4,26(4):41-42,54
汉语方位词“上”、“上头”的表示原因、原委的非汉语用法见于元代直译体,源于对译蒙古语的后置词。在直译体的渗透下汉语文献亦使用之。辞书对此用法的收列与释义存在问题:失收或误释;书证晚出或无代表性;词性标识不一。  相似文献   

16.
宋淑琴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2-143
湘阴方言的“把”字句表示“被动”、“给予”、“处置”、“役使”,构成被动句、双宾句、处置句、兼语句几种用法,不同的“把”字句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对“把”字的同现现象的用法进行了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17.
从用法方面对“可惜”一词做出概括和总结。“可惜”有形容词、副词两种词性,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状语;在句子中可以位移、重复,还可以独用;有时表达讽刺,有转折的意味。最后对“可惜”和“遗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比较了“两个”等数量结构与“一对”的异同,认为“两个”等数量结构只是单纯地表达对象的数量,而“一对”除了表达数量之外,还强调两个对象的共现性和关联性。这种意义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两点A、B,将它们连上线段,是“连接AB”呢还是“连结AB”呢?笔在听课和组织阅卷中发现分别用这两个词的师生各占一定的比例,那么到底是用“连接”呢?还是“连结”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