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闻评论类节目越来越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类节目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丑”,与广大电视观众扬善挞恶的心理产生了共鸣。今天,越来越多的电视人靠着直觉、责任感和善的目的,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认识到生活中“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藏匿的社会意义,从审美活动的负价值中对“丑”做一定程度的否定。其实,“否定之否定”不就是对美的肯定吗?这种从反面再现的典型,获取了一种特殊审美价值。正如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的:“通过否定的方法来达到,有时甚至是更忠实地达到那些专门选取生活理想一面作为写作对象的诗人所能达到的同样目的。”但是,变“丑”为“美”的“魔杖”,一定要运用得当,不能是为了暴露而暴露,为丑而丑。这样,生活中的“丑”就可以变为艺术中的美。  相似文献   

2.
在美学中,丑指否定的审美形态.小学生的语文考卷若出现“美的反义词是什么”一题,孩子们会毫不犹豫地填上:丑.因此,在人类自小接受的任何美学知识灌输或培训的知识体系里,“丑”都是作为“美”的对立面出现的. “美”的定义是每个时代的哲学家和艺术家都在孜孜以求着的终极命题,借由他们的皇皇巨著,我们完全可以构建起一部关于如何“审美”的观念史.然而,大多时候,丑被界定为美的对立面,却不曾有谁为此而撰写一部专论——丑沦落为边缘,被世人刻意回避、忽略,甚至歪曲.  相似文献   

3.
单纯企业开业的报道,新闻媒体大多予以“封杀”,这些企业的开业如果要想在新闻媒体上有所“表现”,对不起,请出钱打广告,那么,“企业开业”究竟能不能报道呢?笔者认为,企业开业是可以报道的,问题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怎样截取其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4.
胡伟东 《青年记者》2003,(10):31-31
比较相对于网络或日报,杂志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最大劣势在于弱时效性。杂志的发行周期一般较长,多为周刊、双周刊或者月刊,所以出现在杂志上的新闻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种“旧闻”。但并不是“旧闻”就一定缺乏吸引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所有读者打开报纸首先要看的条目,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因为现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赐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所以,“旧闻”也会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相似文献   

5.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一般讲,现实生活中丑的东西给人的只是厌恶、鄙弃的感情,没有人会认为它美。因为“所谓丑,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疾病、衰弱和痛苦……”  相似文献   

7.
凡是后来成了名副其实作家的人,写功自然过硬,但这个写功往往源于读功。将“读”看成一种功夫,乃至看成一种硬工夫,是绝不过分的。始终没掌握这种功夫的人很多,其中甚而包括某些“读书破万卷”的人,以及写出了不少“作品”的人。在“读”的问题上没获得过真功夫,后来居然写出“作品”来,这奇怪么?不奇怪。这就如同生活中某些并无实在技艺只凭一点“花架子”而“撞”成了歌星影星的人一样,在行家眼里仍是外行。当然,凡是能写出一点东西的人,总是读过一点东西的。但是,有的人的“读”,实际上只能称之为“看”,够不上“读”的档次。“看书”和“读书”的区别不是一般性区别,而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8.
袁桥 《新闻前哨》2003,(2):22-22
经济新闻与数字虽然有不解之缘,但报纸不是会计报表、统计公报,不能搞数字罗列和堆砌,而应该对其进行加工创造,把数字变成读者接受、易为理解的东西,以提高宣传艺术,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何加工创造?笔者认为,应巧用加减乘除“四法”,努力让经济新闻中的死数字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10.
谈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新闻报道要求不断出“新”,与周期有什么相干?其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放“马后炮”,跟不上形势?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习惯于唱“四季歌”,内容老一套?为什么有些记者编辑花气力搞出的“得意之作”,过不多久又变成错的东西?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和把握“周期”的客观规律是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12.
栾轶玫 《视听界》2013,(3):125-125
栾说一畦POINT 你的所见所知永远不可能超过用户们——每一个自媒体作者与亲历者的集合。 我亲历现场参加过1998年东北抗洪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2009年云南姚安大地震报道。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个理念,新闻发生时,一定要“在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亲历”来实践媒体人的使命。而且,一直坚信,只有“在场”才能将工作做好。因此,每一次大灾难发生时,都有一种“一定要去前线”的冲动。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以及多次参加大型灾难报道的亲身经历,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报纸的“卖点”,实质上是一张报纸所具有的能深深打动读者、能极大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与众不同的品性。当然,我们历来反对片面追求“卖点”,反对以低级、庸俗的东西去迎合少数读者的不良趣味,反对在浮躁、空虚的精神氛围中,虚掷光阴。但我们也同样不敢苟同漠视报纸‘卖点’的倾向。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卖点”是报纸拓展生存空间,不断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重要因素,因而,不但不该漠视,而且值得特别关注和倾心研究。 本文选择春节前后的报道作参考,来观察报纸“卖点”的走向,是因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4.
牛茂杰 《记者摇篮》2006,(11):37-37
重视和写好成就报道,是电台这一主流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信心的一种有效报道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成就报道是“规定动作”,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无法创新,被动应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成就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直接影响到广播报道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一是“老套”。报道方式与报道模式陈旧,新闻思维方式陈旧,语言老套、程式化,报道内容“数字化”,罗列一大串百分比,成就报道变成了政治概念和方针政策的机械图解。很多报道属于“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报道的东西,今年、明年把…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我台也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宣传任务。至此,我本人已经连续四年参加了全国人大会议的策划报道,连续七年参加了全省“两会”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今年策划全省“两会”、全国“两会”的报道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令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就如何搞好“两会”报道策划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和感受,希望广大同仁特别是参加过两会报道的前辈和老师们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如何能够力避平板、平淡,力求写鲜、写活,实践证明,善于“反弹琵琶”,会更加诱人。所谓“反弹琵琶”,既有表现手段和技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和方法的问题。“硬题材”作“软处理”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让人喜闻乐见呢?将“硬题材”作“软处理”,便是方法之一。所谓“软处理”,从总体上讲,即努力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宏观的事物微观化;在语言表达上,应多用文学语言,多做形象、具体…  相似文献   

17.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18.
干了几年记者,写过一堆“本报讯”,却找不到丁点儿“成就感”。翻翻曾为自己博取过些许虚名的东西,大多是“事儿好”,套句广告词:“事儿好,稿子就好,读者爱看,见报带响,嗨,您瞅准喽,准能获奖。”“事儿好”的东西别人碰上可能写得更好,自己心里有数。跑了几年社会新闻,参加过不少“活动”,赶过许多“场子”。听汇报,赶场子写出来的东西,嘁里咔嚓,砍瓜切菜般发了不少。看看锅里是“白水煮白菜”,盛到碗里再看还是“白水煮白菜”。碰到有人说好,自己更是汗颜,为啥?自己心里明白,有些从“场子”里搬来的东西,搭眼一看就是“白菜”,自己却“扭扭角  相似文献   

19.
“链接”这个词来自于网络。在网上,与一条消息相关的东西,只要找得到“地址”,链接起来十分方便。在报纸时事报道中,人们发现,做“相关链接”既显得必要,也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刊的宣传要正确贯彻“三贴近”方针。就必须刊载基层党员群众关心的东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刊更多的是起着发布通知的作用,即将党的有关政策下达。但是随着传播手段的形式多样化.单纯的通知作用再也不能吸引群众了.也无法形成党刊的优势。那么,党刊除了发布政策之外,还要更多地解读政策,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说明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