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三星堆为何物? 三星堆文化又来自何方? 三星堆稀世之宝是否已重见天日? 三星堆古蜀国缘何又突然消亡? 让我们带着这许许多多的疑问与困惑,走近古 老而又神秘的三星堆文化,揭开它尘封已久的 面纱……  相似文献   

2.
重庆地区的三星堆文化时期遗存多被学者归入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范畴内。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者间除了存在较多的相似因素外,还有一定的差别,在目前资料还不充足的情况下,似乎不宜简单地将两者归并,作为同一类遗存。重庆地区夏商时期的中坝子遗存在继承了一定的本地文化传统外,除了与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和鄂西地区的朝天嘴文化存在密切交流外,还受到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峡江地区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廊道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始终是畅通的,这也使得这一地区多见有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醒惊天下”的丰富内涵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称得上是“一醒惊天下”的考古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极大重视。在我国出版界,展现三星堆文化的书籍众多。如:《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众神之国三星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三星堆奥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点击三星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古蜀的辉煌》(巴蜀书社2002年版)、《三星堆与巴蜀文化论文集》(巴蜀书社1993年版)等等。  相似文献   

4.
三星堆,我国著名的旅游文化胜地,我校距它仅数公里.三星堆古文化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可师生的心究竟离它有多远呢?我们通过走访和随机抽问等方式,对我校广大师生掌握的三星堆相关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除对三星堆的地理位置、年代等稍微有些了解外,其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进一步的调查表明,这与宣传的手段与力度欠缺、宣传形式匮乏等有密切关系.为此,我校开展了认识、了解、宣传三星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系列活动.   ……  相似文献   

5.
一、广汉三星堆文化之谜 1986年7月至9月,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了500多件珍贵文物,二号祭祀坑出土了600多件珍贵文物。这批文物的出土立即为国内外所瞩目。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后,学术界把归入新石器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巴蜀地区的考古文化均称为三星堆文化,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即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文化,也称广汉三星堆文化。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属于古蜀文化杜宇时代,应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鱼凫的含义为古代水居民族图腾,古蜀鱼凫王的传说早于杜宇时代,在川东有遗迹可考,与三星堆文化无涉;杜宇族系古代西南地区民族,其文化起源与西亚有关,三星堆文明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因不被巴文化容忍终至绝迹;巴文化因吸收秦、楚文化而成为古蜀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7.
彝族传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之间有可连通的信息,表现在三星堆遗址在彝族先民尼能氏的活动中心地,尼能氏活动的历史空间与三星堆文明的创造者同处一域;彼此在宗教领域拥有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人鸟共生的共同文化特征,太阳神崇拜的共同文化特征,神树祭祀的共同文化特征等;还有纵目形象等意义表达方式的共同特征等诸多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器物坑,长期被误为祭祀坑。限制了对三星堆文明的深入研究。近来发现了一号坑向外延伸的坑道的作用,彻底否定了祭祀坑说。从而使三星堆三期文化中器物形成的时间向早期推进,延伸出更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使世人赞叹的历史奇迹“三星堆”在我国四川广汉,那里有一处“三星堆文化”遗址。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址.近年来为中外人士所普遍瞩目,它被比做继被称为“第八大奇迹”[1]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迹”。近年来,三星堆遗址和遗物不断受到各国媒体的热情宣扬赞美,不少外国人士都希望目睹这些稀世珍宝。最有意  相似文献   

10.
在三星堆文化的造型艺术中,人鸟组合图式是一种有代表性的造型。与其它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中的人鸟组合图式相比,它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所有的物质媒介和制造方法与众不同,而且其器物中的人鸟同形,以人扮鸟的形式独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古蜀人的族属标志和集体表象,反映了三星堆文化张扬之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曾在世界引起轰动。大量精美的出土器物,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星堆青铜面具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从考古学含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尝试运用原始宗教理论分析三星堆面具包含的不同宗教因素,进而指出,以鸟崇拜为特征的自然崇拜在该文化中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兼具自然神与祖先神双重神性的天神崇拜也有一定的萌芽。但是由于自然崇拜的因素过于浓厚,导致三星堆文化社会结构僵化,发展停滞,最终在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竞争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12.
一、选一选1.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A.铜车B.司母戊鼎C.四羊方尊D.铜马2.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出现在()A.江汉平原B.华北平原C.成都平原D.新疆地区3“.三星堆”文化是()A.农业文化B.青铜文化C.商业文化D.海洋文化4.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夏朝C.商朝D.西周5.下列哪一项是张仲景的成就()A.望、闻、问、切四诊法B.《伤寒杂病论》C“.麻沸散.”D“.五禽戏”6.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A.西汉早期B.东汉早期C.东汉晚期D.唐朝7.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A.简化了制造的过程B.扩大造纸原料,使之造价…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是开放性的文化.开放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由于它是新中国文化实践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应对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要重人文色彩,要处理好控制与开放的关系,要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来衡量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三星堆古蜀王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古蜀先民建立了雄伟的都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同中原一样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然而就在古蜀文明在向世人展开它神秘面纱的同时,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三星堆古城缘何被毁弃?水患说、战争说、迁徙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古城,北邻鸭子河,马牧河由西向东贯穿全城,平心而论,河水上涨进而对古城造成毁灭的可能几乎不存在。本文结合三星堆古城所处的龙门山地域,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分析,解读古蜀历史上的地震洪水传说与文献记载,再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山体崩塌、堰塞湖溃决为特大洪水的思考,认为确实是洪水灾害中断了三星堆古城文明,但不是一般的水患,而是地震洪水让三星堆沦为荒郊野地,造成了三星堆古城的毁弃。  相似文献   

15.
试论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认为,唐代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体育活动的创新、体育交流的活跃、体育群体的扩大、节令体育的繁荣以及女子体育的兴盛等.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开放性特征,由于其较强的文化辐射力和文化惯性,波及到当时的周边国家,并对后世各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尽管研究者甚众,著作颇丰,且多所建树,但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仍如同千古之谜。三星堆青铜神坛文物价值极高,内涵深不可测,目前学者们只能大致推测它是三星堆古蜀国某代王朝神庙中的国家祭祀重器。用彝族毕摩文化来解读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神坛,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其与彝族相关神物有惊人的相似性。所以,提出几点意见,与诸位商榷。  相似文献   

17.
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等重多考古发现及其对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化物所进行的深入考证可知:二里头文化就是古蜀文化,古羌民族所创立的夏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有其同祖关系,这可作为"禹兴于西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三星堆遗址的两个器物坑中出土的器物数量众多、形制各异,但其几乎所有的艺术造型都与太阳崇拜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联系.以类归之,主要有四种:根据太阳的自然形态,直接以圆形符号象征太阳;根据自然的关系,以树和花果折射太阳;脱离太阳的自然形态,用"鸟"象征太阳;摆脱自然形态的痕迹,以与人相关的部位和器官来象征太阳.这说明太阳崇拜是三星堆文化丰富复杂崇拜的总根源.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源自他们的心理需求、现实需要以及自身需要的满足,于自然的尺度之中包含了人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先秦蜀国城市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起源和形成的。考古发现的成都平原宝墩文化的史前城址,标志着蜀地城市的起源。三星堆古城是古蜀国鱼凫王朝的国都,反映出古蜀国真正意义的城市已经形成。三星堆鱼凫王都是座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城市,城市的军事防御系统具有特色,城市具有多重功能。古蜀国城市的起源和形成充分体现出中国早期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多元起源与形成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三星堆金杖“鱼鸟图”——华夏古老神奇的“鲲鹏之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的“鱼变鸟”图,是氐羌先祖承继的昆仑神之一,它在三星堆中出现,证明三星堆人为氐羌后商之夏族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