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三 《围棋天地》2010,(20):M0001-M0001
从本期开始,天地将连载安永一先生1977年的力作《中国的棋》。 安永一先生生于1901年.逝于1994年.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昭和围棋史的一位重要见证人.而且也是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2.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3.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围棋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日本列岛。中日棋手各种级别的交锋有增无减。令日本棋界恐慌的是他们一向炫耀的胜率无情地下降了。在近两年的较量中,甚至出现了中日平分秋色的局面。为此,日本棋界朝野纷纷向日本棋院提出质询:在中国围棋的崛起面前,日本围棋还有无优势可言?于是,为了显示日本围棋的强大实力,日本《围棋俱乐部》杂志颇为自信地向中国提出开始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挑战。中国《新体育》杂志代表中国棋手接受比赛条件,并选拔精英参战。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拂晓,中国擂台主将聂卫平在华以刚八段的陪同下乘车向北京机场驶去。中日擂台赛进行了十三场激战后,进入了白热  相似文献   

4.
李浭先生在《体育文史》1989年1期上发表题为《我国最早的围棋月刊》的文章,称“我国最早创立的围棋月刊是在1937年,由当时设在上海市汉路421号上海旅馆内的‘中国围棋月刊社’编辑石印的杂志。”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的围棋月刊应为成都围棋俱乐部1922年创办的《弈学月刊》,比上海创办的《中国围棋月刊》早15年。日本最早的围棋月刊是《棋道》,  相似文献   

5.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4,(17):86-94
清代是中国围棋的一个顶峰,棋手众多,棋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陈祖德先生撰《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十四卷,涉及的全是清代棋手。大约以陈先生作为当代国手的专业眼光,清代以前的棋,在技术上尚嫌粗糙.所以不予置评。而清代围棋棋谱,留存下来的将近百部。亦可谓蔚为大观。但笔者曾有一观点,清代棋艺达到中国古棋的最高点.围棋理论却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6.
一路十年     
杜宇  贾倩图 《围棋天地》2013,(12):10-11
5月26日的第10届倡棋杯中国职业围棋锦标赛开幕式上.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应明皓先生宣布.倡棋杯冠亚军奖金分别从40万元和10万元增至45万元和15万元。在与中国围棋相伴走过十年之后.倡棋杯的这一举动也颇有些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昭和棋圣”的吴清源九段,于一九一四年生于中国福建省,一九二八年东渡日本。在近六十年漫长的围棋生涯中,他以卓越的战绩称霸于日本棋坛,其间,至少有二十五年是作为“天下第一人”来统治日本棋界的。象吴清源先生这样的旷世奇才,在围棋史上无人  相似文献   

8.
《围棋天地》2013,(24):72-75
创立于围棋环境风雨飘摇的1999年的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它既改变了中国围棋的生态结构和生态面貌,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围棋的进步和发展,并最终成长为中国职业棋界第一大赛事。  相似文献   

9.
关键词     
《围棋天地》2008,(1):66-67
《中国围棋史》12月16日,成都棋院前院长刘善承先生遗作《中国围棋史》在成都面世。全书共43万字,分为中国古代围棋、中国近代围棋、中国现代围棋三编,并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以及从古至今60盘著名棋谱。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2005,(9):52-52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棋界出版了一套旨在纪念现代围棋史的丛书——《昭和的名局》。第一卷《新布局燎原》以1926年院社对抗战本因坊秀哉与雁金准一的“杀棋之名局”为开端,铺开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围棋史。  相似文献   

11.
胡廷楣 《围棋天地》2008,(19):88-91
几十年文字生涯,几十年行走在围棋的世界,既是资深的报人和记者,也是资深的棋迷和围棋撰稿人。独特的身份赋予了胡廷楣先生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发表于《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3月号的长篇小说《名局》就是胡先生围棋心得的浓缩,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折射出他自己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折射出他对棋以外世界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2.
棋中情感     
王元 《围棋天地》2013,(9):68-77
从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堪称是中国围棋一段漫长的严冬。原本已经逐渐拉近了和日本的距离,甚至几乎追上,但斜刺里杀出一个韩国,以一种中日棋界之前很少接触到的围棋彻底搅乱了棋坛形势,后来居上,成了围棋新霸主。于是,很长时间内,“韩流”成了中国围棋人最常见的口头语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商场,他是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总经理。在棋界,他是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成都围棋联合总会理事长。两种身份经常互相渗透,利用烟草行业的雄厚实力,深深爱着围棋的龚锦华成为了中国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幕后推手。此次,红塔集团出资冠名2007年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间就有龚锦华的牵线搭桥。围棋因他受益匪浅,但他却经常说:“围棋给了我很多.”  相似文献   

14.
《围棋天地》2011,(14):12-12
据报道.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主持的课题《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已获得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围棋文化研究第一次被政府基金立项。何云波教授是中南大学围棋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首席专家。《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课题组成员囊括了国内围棋文化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如宁波大学的张如安教授.围棋规则专家陈祖源先生等。  相似文献   

15.
从清代的围棋布局来看,棋手们似乎更愿意在某一局部尽快站住脚,对于星位似乎不够重视。然后再向边处发展,逐渐扩充实地。这也是清代围棋布局的重要特征。图一这局棋代表了清代围棋的最高水平,由范西屏(白)对施襄夏。在十八世纪前半叶中国围棋界极为活跃的“施范”之后,至清末民初时期为止,这种布局一直都被棋手们广范使用着,成为这一时期布局的主要形式。白3、黑4、黑6、至白7显示了这种布局对边的重视。另外,黑8的处理是自十二世纪初极具代表性的棋书《忘忧清乐集》以后,至十九世纪初期为止,众多棋手纷纷采用的一种处理方…  相似文献   

16.
黑白史话     
围棋可能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晋)张华《博物志》曰:"帝尧造围棋教 子丹朱"。《潜确居类书》有夏禹臣乌 曹创作围棋的记载。围棋首次见诸文 字是在春秋时期,《左传》有"弈者举 棋不定"的故事;《孟子》有"弈秋"的 故事。1986年12月15日原邮电部 发行的T113"中国古代体育"特种邮 票(4-2)一枚是"围棋";1993年4月 30日为传播中国围棋文化发行了 1993-5"围棋"特种邮票1套。  相似文献   

17.
大场话题     
大场是围棋盘上价值极大的好点,大场话题在棋界内外都引人瞩目。 话题一 别了,新民围棋 《新民围棋》停刊了,果然,居然。一本围棋杂志的消亡对行进中的中国围棋事业意味着什么?对另一本志在攀越更高山峰的《棋艺》杂志又有怎样的警醒?把  相似文献   

18.
新布局的诞生(上) 川端康成先生在登载过《木谷实选集》(日本棋院刊)的月报上曾发表过“新布局青春”一文,他这样写道:“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二人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新布局仿佛是一阵春风,她吹燃起青春独具的创造与冒险的热情之火,给棋界带来了绚丽灿烂的春天。虽然继木谷、吴之后,又涌现出了优秀的后来者,但是,可以想像,像新布局时代的木谷、吴那样旗帜鲜明地振兴棋坛、划时代的一代新人还未光临。当年,木谷、吴创造的新布局,是今日奕苑鲜花盛开的祥瑞。” 对我来讲,如…  相似文献   

19.
新局之始     
《围棋天地》2020,(1):17-17
睁开眼睛,已抓不住时光的影子,对2019年的殷殷眷留尚在,《围棋天地》的脚步已经踏进了2020年。那裹挟着一年记忆的纸墨流香,伴随着新年的钟声飘散于全新的季节,让人感受到一种希望的气息。棋如人生,人生亦如棋。走过35年历程的《围棋天地》,开始了新一年的布局,面对新时代这个神秘而陌生的棋秤,该如何落子?自然让人联想到围棋史上那些难忘的开局故事。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成立50周年。五月底,由原卡斯美会长、经济学家神林章夫为团长,日本诗文书会作家协会理事长大井锦亭为顾问的日本文艺界围棋访华团和日本书道界围棋访华团共同访问了北京。当时,因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而知名的洪洲先生高兴地把刚刚出版并带有他亲笔签名的《游戏黑白》送给了每一位团员。这真是一个极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