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棋天地》2010,(21):90-91
这道题对实战形的改动确实是相当大的,不过有些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当你去精简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比较像死活的形状的时候,整体的思路再想往回改就很难了,我想善于创作死活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虽然说和实战形并不相似,不过从题目质量的角度来说,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11):94-94
印象中这是我两年多前创作状态不佳时作为调剂而出的小作品。像这种角上硬生生加上好几个不可能正常出现的棋子的题目,我还是不喜欢的。个人认为做死活题就是为了练习实战中出现死活问题时的棋感,而像这种棋型,虽然也可以说有“棋感”存在,终究属于另类的感觉,无法从中借鉴而在实战中加以运用吧。  相似文献   

3.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1,(1):94-94
这道题是早期模仿韩国死活题的时候创作的题目,当然现在的我已经不再于一·一这种奇怪的地方放棋子了。做死活题最基本、也是多数人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说来无非是为了实战中的计算力提高和培养对棋形的感觉;而像这样的题目更多的应该说是少数人的消遣罢,实战中的借鉴价值几乎为零。仅作消遣^_^  相似文献   

4.
《围棋天地》2010,(18):77-78
这道题的灵感来自于几年前李世石和崔哲瀚的一盘对局。本来是想精简一下,做一个类似实战棋形的形状,不过后面改得却是越来越夸张了……最终形成了一个和实战棋形基本没什么关联的死活。  相似文献   

5.
这道题的创作很是意外。可以说是很无意中摆出来的棋形,但是这道题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从定式的基础上创作死活。虽然说这道题的难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对我来说它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也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相似文献   

6.
我的尝试     
作为死活题的一种,我对于对杀题的创作确实并不太擅长。本题也是出自我的实战。当然,每个人在创作死活题的时候各有所长。比如就我来说,也许更擅长于封闭型的死活题。换句话来解释的话,就是先将一块棋完全(或几乎完全)围住这样一种类型的死活题。对于出题人而言,特点是相对于验算来说,以先期的计算为主。  相似文献   

7.
《围棋天地》2010,(6):91-92
2009年全国个人赛之前,有一天国少女队的队员们来聂道场下对抗赛,我看到了一盘张瞍和王祥云的实战,提炼出实战图形。我当时觉得这个形状很有趣,就拉着训练室的几个人一起创作出了问题图。创作时间大约是不到30分钟,只能说人多就是力量大。要是30分钟就创作出一道死活题,我觉得每天来10道可是相当舒服的事。  相似文献   

8.
深度思维②     
尹航 《围棋天地》2020,(8):84-84
本题创作于2015年5月,是以字母A的形状为参照创作的题目。在创作字母文字题的时候,其实不少棋手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道合格的死活题,应该是没有让人感到生搬硬凑的突兀之处。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将棋子精简到最少,才是死活题创作者应该有的态度。如果说为了凑成某个字母或文字而增添了太多没用的棋子,总让人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我的尝     
尹航 《围棋天地》2011,(19):85-85
作为常见的死活常识,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三路沿边的时候,六子可活,四子必死。本题的棋形是黑五子沿边,外带小尾巴一个,从棋形上看不是死形。虽说普通下法难以奏效,然而现在白棋依然有利用二路一子之力威胁黑棋生存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的尝     
尹航 《围棋天地》2011,(24):84-84
本题是我最引以为傲的题目,没有之一。无论是实战性还是构思,个人认为本题都是上乘之作。创作灵感来源于附图。在计算附图的过程中,算到了本题的手筋,之后对棋形加以改造从而形成本题。  相似文献   

11.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1,(23):80-80
对于创作死活题的棋手来说,撞题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今天的这道题就是如此。本题“原创”于2005年,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孙远老师在2000年就已经出过一道一模一样的题目,此外在韩国的某本死活题书上面(应该晚于《鬼手魔手》),我也见到过手法一样的相似题目。所以说,为了题目的创作,需要尽可能地多做题,才能避免这种略显尴尬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三重死活     
《发阳论》、《棋经众妙》、《官子谱》等书都是棋界闻名的死活著作,其中《发阳论》以变化复杂繁多而著称,许多题让职业棋手都颇为头疼,而以下这道由三个复杂局部交织而成的实战大型发阳论则出自名人战三十二强对决中的柁嘉熹与孙腾宇之手。  相似文献   

13.
雏形为创作前在棋盘上随意摆出的形状,问题图为精简后的棋形。  相似文献   

14.
我的尝试     
尹航 《围棋天地》2010,(16):78-78
这道题的创作过程是:先摆出一个棋形,确定解题手法之后,再去改进成可以使之成立的棋形。原先还想了很多变化,因无法让这个手段成立,只好忍痛割爱。像这样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手段,实为实战中万万不可轻视的“炸弹”。  相似文献   

15.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9):98-106
我们曾经在《图说围棋:在思想与图像之间》一文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围棋绘画中所蕴涵的围棋思想的信息。其实,“图”不仅限于“画”,就围棋史而言,还有一种“图”更值得关注,这就是由棋谱和棋式构成的“棋图”。棋谱为棋局的实战记录,构成了理解围棋的最重要的文本。棋式(中国古人又通称为棋势)包括各种边角定式、死活、官子图式等。历来我们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棋图”,做出价值评判,而技术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所以除了棋史专家、爱好者,现在的棋手包括急于长棋的棋迷,都很少去关注古谱和古代棋式的变迁(现代人唯一还感兴趣的是古谱中的死活题)。现在的围棋杂志,  相似文献   

16.
赵兴华 《围棋天地》2010,(20):83-84
从定式的图形里找灵感去创作死活,一直是我动力最大的一种创作方法。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这种创作会非常有成就感。虽然说成就感不能当饭吃,不过能够使自己的心情非常愉悦,这似乎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吧。  相似文献   

17.
实战常形     
段嵘 《围棋天地》2014,(15):71-73
“尖”,也叫“小尖”,是无比坚实的棋形,两子之间联系紧密,完全不必担心被切断,这一着应用范围很广。下面通过一些实战中常见的棋形,来加深我们对“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启示图一:应从何处着手控制棋形 图一:由三连星开始的控制 事实上,我并不讨厌一般情况下开局阶段采用三连星布局然后将模样做大。本局棋就是这样,黑棋采用三连星开局试图控制住局势,但实际上是失败的。问题在黑1这手棋吗?白2黑3之后的白4颇引人注目,这手尖是着好棋。尽管黑5打算封锁白棋的走向,但白6出现后,黑棋依然较为困难。 可能许多人都下出过这种棋形,但到此时、几乎都有这种“慢一拍”的感觉。 有很多人此时喜欢用一间夹,因为前有三连星,此后行至黑5可以形成漂亮的封锁。 图三(二间高夹定式) 二间高夹定式也常被…  相似文献   

19.
众说诘棋     
苏甦译 《围棋天地》2008,(17):66-68
想要提高棋艺,基本功的练习必不可少,死活则是基本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觉得做诘棋非常麻烦的人很多,但如果你认认真真地去思考,慢慢就会觉得有意思,而且对围棋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锐。在实战中,无论中盘战斗还是收官都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期两局都是我和学生下指导棋的片段,本局我执黑。白14拆二不常见,正常应该如变化图一。变化图一:白1大飞补是本手,实战想提高效率,并有预防黑下一手的应对方案。自16碰是学生预留的一手。白24应该在27位长,白棋担心的是——变化图二:黑2位挤是要点,白3立,黑4从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