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秀娥 《现代语文》2007,(4):117-117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所作的一首浪漫主义咏月词。作时为密州太守,政治处境的失意和与其弟苏辙的别离,使作中秋对月,顿生伤感之情,但生性豪放,胸襟豁达的词人并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由问月到赏月,从天上到人间,流露出了作超然达观的思想,抒发了对人生无限的热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是广为后世称誉的南宋伟大爱国词人之一,他的英雄气节、生平际遇、创作风格,以及审美趣味,皆为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辛弃疾现存词作六百二十九首,其中有七首写于中秋,皆是中宵宴饮、对酒邀月之作。从词作编年来看,创作年代较早的三首中秋词哀而不伤、踌躇满志,随后写于闲居带湖时期的三首则词风悲慨、凄凉低回,而年代最晚的一篇却又语出高妙、境界不凡。辛弃疾的中秋词分别写于他从壮年到暮年的不同时期,其风格的转变印证了他一生中入仕为宦、罢官闲居、晚年退隐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心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其词:  相似文献   

5.
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千姿百态,含义丰富。中秋月是他一生情感历程的见证,或象征团圆、再生,或寄托思念和自我身世,伴他从"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的青年词人到"心似已灰之木"的垂垂老者,其思想的转变从他的几首中秋词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词篇。对于这首不同寻常的词作 ,人们似乎早有定论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的。教学参考书上如是说 ,我以前在读书时老师也这样对我们说 :词的上片是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是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对此说法 ,我总觉得有点似懂未懂的味道 ,对文中有些词句的理解 ,则更为模糊。而今作为老师的我 ,若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 ,学生是否也会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呢 ?为此 ,本人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愿与方家商榷。词的小序部分写道“丙辰中秋…  相似文献   

7.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二、检查预习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2)上阕写什么?(3)下阕写什么?(4)词采…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堪称写中秋月最好的一首词,许渊冲先生及林语堂先生翻译的英译本堪为其译文经典.本文欲探究两位翻译思想较为接近的大家在翻译过程中,即在这首词细节翻译的处理上有些什么不同.文章基于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从翻译过程所包含的三个主要阶段——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处理展开,从而回答“翻译时译者发生了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一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首中秋词,历来腾播人口,撼人心魄。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李冶《敬斋古今注》卷八云:“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异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咏月的篇章随处可见,人们对月抒情,托月言志。月亮——这个遥远而神秘,皎洁而又充满变幻的天体,留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思,以致各种咏月题材的诗词灿若繁星。然而,到了宋代,苏轼的中秋词一出,以前所有的咏月作品似乎在一夜之间废尽风流。蓦然回首,我们发现浩瀚的咏月诗词中,惟有苏轼的中秋词像一轮明月,高悬于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2.
华俗 《高中生》2013,(10):56-57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那时,每逢中秋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相似文献   

13.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历代词人和诗人在写中秋词或怀乡诗时都无不是怀着浓浓的乡愁.苏轼这里的几首中秋词写作背景不尽相同,但,都无不是怀着乡愁在寻找他的精神家园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4.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相似文献   

15.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晋书·袁宏传》中有“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代,中秋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中秋习俗盛行;至明清时,中秋上升为与春节、端午齐名的民俗大节。  相似文献   

16.
水调歌头①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③,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④,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⑤【注释】 ①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②丙辰:北宋熙宁九年(1076)。子由是苏轼的弟弟。③琼楼玉宇是天上的神仙住的房子。④绮户:绣户。⑤婵娟:美丽的月光,代表月亮。【简析】 这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是…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暖流》浅显易懂.课文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课文中有一段江主席和南开大学的学生们齐背《水调歌头·中秋》的内容。存教学巾,我问学生,你熟悉苏轼的这首词吗?很多学生都说以前老师拓展过,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这首词的来历,  相似文献   

18.
月诗     
古往今来,咏月亮的诗词何止千万首,其中好诗好词也着实不少。以诗而言,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为此千百年来游子“举头望明月”,就会油然勾起故乡之思。李白在四川长大,热爱巴山蜀水,将出蜀时,写了一首七绝《峨眉山月歌》,通过咏月表达了对蜀地的依恋,诗也非常出色。以词而言,人们不会忘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每到中秋就会吟诵它,祝福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外国咏月好诗也数不胜数。歌德的《对月》,情景交融,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有歌曲之王  相似文献   

19.
在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里有《鹧鸪天》一首,赞颂她所喜爱的桂花。词云: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为我们展现了秋天桂花盛开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环境,当其它花木开始凋落时,桂花却吐出“轻黄”的花蕾,宜人的芳香,冠绝中秋。诗人创造了一种带有哲理情思的审美意象:何必用浅绿色的叶,去衬托深色的花呢?这桂花,这芳香,这情景,这体态,自然成了花中之上品了。从李清照称赞桂花的审美想象里…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这首《长相思》流传广,影响大。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的“倚楼人”是一位女子,整首词是写一位女子在思念远方的心上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