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禁之论     
新中国电影的“禁片”史大抵始于对《武训传》的批判,在此后的头三十多年中,政治问题一直是电影遭禁的主要原因。譬如《武训传》结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苦恋》与反精神污染等等。 如果我们沿袭“代”的划分方法来讨论中国“禁片”的历史断代,“第四代”以前的电影人就这样在大风大浪中欢度了他们运动健将般的创作生涯。而当文革后的新电影《苦恋》被《解放军报》的特约评论员带头修理过之后,“伤痕电影”  相似文献   

2.
郑琳 《报刊之友》2014,(3):140-141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乌托邦精神”与导演的电影创作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如他所竭力推崇的真实就主要表现为虚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模式,大量象征蒙太奇影像的使用等等。本文的研究将以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创作观念为基点,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征为途径,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与电影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他放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乌托邦精神与其电影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岚琼 《大观周刊》2011,(21):45-46
在中国社会激进的现代性浪潮的格局下,鲁迅和沈从文以不同方式参与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的完善中去。鲁迅站在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的立场上来批判传统,要求该“改造国民性”和精神解放;沈从文则一种“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的姿态,希望以自然人性来实现民族精神重造。尽管关注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地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做出了巨天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经过十年连续不断地批判俞平伯、批判马寅初、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特别是反右派、反右倾,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也是要边改造思想边使用,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批被打成右派。50年代末,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已呈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可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一在中国,建立批判和怀疑为旨归的美学,是格外艰难并需要理论勇气的。这不仅因为当代中国人对“文革”中那种“打倒式”的批判记忆犹新,也不仅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对“反传统”的“反”有一种理性反思和清理的需求,更在于批判性和怀疑性的东西,在中国很容易与王朔式的虚无与调侃性文化相混淆,也容易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真理在握”的“道德理想主  相似文献   

7.
张妮娜 《今传媒》2016,(9):41-43
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却浓墨重彩的对类型片中“侠”精神进行了另类解读,将原本平行共处的类型电影和现实主义电影适时的糅合在了一起。电影《老炮儿》透过关注主体自身传递的“侠”精神的演绎、关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表达、关注个体与其生存境遇间形成的复杂、多面的张力,关注个体对自身及存在的反观和对空间变化的体验,映射出中国电影对于本土精神中个体人性本真表达的缺失和渴求。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9.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执导的一部电影,2005年公映后引发人们的好评.杨氏父子对精神世界(“表扬”是其符号)的执着追求与现实中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漠然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们对杨氏父子那种纯洁的精神追求生出无限怀旧情怀.这样的阐释自然让这部影片具有现实批判的意义,故而有人冠之以“黑色幽默”.但从新闻工作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求求你表扬我》在不断地让观众哈哈一笑的同时,也呈现了维护新闻真实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票房年年走高,电影作为娱乐产业中的热门,门槛也渐低.“暴利”行业中总是充满了投机者和摇摆的理想主义者,得病的是中国电影的行业生态.“冯小刚骂”不过借助其名人效应暴露了行业一直存在的乱象.影评人的圈子更是一片江湖.何谓江湖?江湖是指掌握了一种技能或者骗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它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社会生存形态.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杨幂主演的电影《孤岛惊魂》以500万元投资取得了9000万元的票房成绩,从而开启了我国粉丝电影的极速发展之路.2014年暑期大热的几部电影,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郭敬明的《小时代》、“快男”电影《我就是我》等,均有不俗的票房成绩.“娱乐至死”“饮鸩止渴”的批判与高票房齐飞,这一现象似乎昭示着电影正朝着全民娱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三省  李璐 《传媒》2016,(4):16-18
在2015年内,“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横空出世,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碰撞与融合,在“互联网+”的旗帜之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密集的创新效应,“互联网+电影”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了这场大浪潮中的一道独特景观.人们把2014年称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小时代》《老男孩》《后会无期》等电影的高票房,刷新了大家对传统电影票房的认识,这些带有明显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品牌,让中国的电影产业格局骤变.对于电影产业格局改变所带来的影响正反声音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思维和基因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一方面,在电影的形式上,“互联网+电影”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电影形态,如微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新媒体电影等,它们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叙事手段;另一方面,在电影的宣传营销层面,“互联网+电影”开辟了全新的宣传营销方式,如众筹、在线售票、网络营销、多屏互动等.反观传统电影形式缺乏创新,仍以内容为王,缺少对于大数据、“粉丝”经济、IP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今,互联网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电影产业的宣传、发行、融资、创意、营销各个环节之中,将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新一轮的革命性创新与改变.  相似文献   

13.
经过十年连续不断地批判俞平伯、批判马寅初、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特别是反右派、反右倾,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也是要边改造思想边使用,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批被打成右派.5 0年代末,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己呈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可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中国文艺批评的批判声一浪高过一浪,什么“失语”、“缺席”、甚至“堕落”,等等,然而认真考究,谁都可以发现这些批判多是针对大众传媒上一些欠严肃的失范文章、活动而言的。因为,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一群默默坚守批评精神的批评家和文艺批评期刊,他们在为中国文艺批评的建设进行着艰苦而严肃的努力,在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南方文坛》就是其中的  相似文献   

15.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6.
周宁在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延续了萨义德一曼海姆的知识批判进路,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剖析了西方在生产、复制和传播特定“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体现的西方霸权在垄断和控制全球形象生产和传播网络中的突出作用。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周宁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首先是让文化研究与国家权力联姻,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某种特定的国家形象,将这种国家形象变成该国文化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始于文化方面的批判,许多文艺作品,包括文学、美术、电影、戏剧及音乐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在美术领域,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作品被揭露批判,扣上了各种各样的“莫须有”的政治罪名,其作者也遭到迫害。 全国美协秘书长华君武,1959年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开办了一个“社会生活漫画”专栏,每周画一幅,直到“文革”前夕终止。但在“文革”中,这些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借鉴国外大片经验,由《英雄》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进入"大片时代"。中国大片重视商业包装,票房成绩喜人,但精神内涵的贫乏也饱受批评。中国电影要批判,更要建设;要坚持商业包装和精神内涵并重,表现出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场面宏大之外探索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惟有如此国产电影大片才能有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光辉 《青年记者》2017,(11):62-63
《冰河追凶》是青年导演徐伟编剧并执导,梁家辉、佟大为、周冬雨等主演的一部电影,于2016年4月在国内上映.该片是犯罪悬疑动作电影,讲述了在零下40摄氏度极寒之地的东北,以周鹏(梁家辉饰)、汪豪(佟大为饰)为首的“追凶者”深入冰河,追查真凶寻找真相的故事.对这部犯罪悬疑片,观众看后评价不一,凤凰娱乐发文说这是一部“能猜中结果,但绝对猜不中过程”的电影,也有很多观众指出了其中多处“硬伤”与“软伤”.电影传达的不仅是故事,更多地是观照了现实.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转型的社会现实中来考量,电影描绘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追凶”故事背后是当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生存发展危机的电影表达.因此,整部电影在惊心动魄的雪中搏斗与引人入胜的悬念背后,是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20.
第五代电影带着理想和激情走上影坛,探索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电影声音在创作观念上的突破和追求,在对文化精神的建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声音作为电影重要表达手段不再只是辅助.在追求建构的过程中并不代表处处反传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折射出作品对传统之下,具有高辨识度和自主意识的特色文化精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