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作话题的选择与设计是习作有效进行的前提。然而,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了解得还不够,习作话题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情感苍白。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采取封闭式命题方式,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严重阻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欲望,造成不少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严重脱节,以致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习作话  相似文献   

2.
田留春 《学周刊C版》2011,(8):147-147
话题作文,相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是一次深刻的作文教学改革,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因此,现在的小学生高段习作基本上都以话题为主。这样一来,就要求指导教师们能够广泛开辟习作渠道,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经过认真思考,选取习作素材,保证习作鲜活的生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谈一谈话题作文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奉命而教",学生"奉命而作".因此,我们只有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习作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长期存在的"习作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向窗外,让课堂外的生活和习作教学有效链接,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习作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让生活和教育自然交融,从而摒弃将学生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或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的窗内习作教学的单调做法.  相似文献   

5.
一、规避泛化。增强小学作文指导的针对性 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教师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生活经历少、情感体验缺乏的特征比较明显,教师的指导便尤其重要。而目前小学阶段的作文指导却存在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教师指导忽略学生具体习作的心理过程,策略性指导匮乏,泛化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6.
面对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笔者认为,作文应该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生活相融;启迪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用富有真情的作文评价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小学生习作之流中流淌着真情.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文因其"易于写作"的独特优势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初中学生对话题作文的拟题环节"甚是惶恐";语文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话题作文拟题时也时常感到困惑。话题作文的拟题成了师生的"心病",话题作文的拟题是话题作文习作的关键。本文旨在从四个方面对话题作文的拟题环节进行分析阐述,力图打破制约话题作文习作的"瓶颈",从而提高学生的话题作文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强化开放意识,才能指引学生作文回归本真。唯有向生活开放,让学生思维开放,让学生情感开放,才能使我们学生的习作更加彰显主体的生命本色、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习作形式的生态本色。文章联系当前作文教学严重偏离课标的倾向,从"本真"的视角深入探究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作文指导课,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引起我的反思。这是一节“情境-体验-话题”作文指导课,习作目的是“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1)上课伊始,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朋  相似文献   

10.
张洁 《甘肃教育》2021,(5):160-161
小学生作文内容假大空、情感表达不真挚已成为通病,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对此,教师要积极开展生活化习作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之本,积累素材;挖掘生活之源,写出真情;体验生活之趣,培养技巧,促使学生创作出一篇篇有真情实感且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文章,最终将生活中的真善美描写出来,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作文评价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发展性的作文教学策略。其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习作情境(教学、生活)的充分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以达到学生在认识和情感  相似文献   

12.
材料式话题作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较重的比例,但实际的材料式话题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师"教"与学生"写"的效率和质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2《我的动物朋友》选取材料(冯骥才《感谢生活》片段)为例,探究其细节描写方法,以期摆脱"仿写无情感"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犤设计意图犦1.教师是课程资源积极的开发者。教师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从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全力开辟学生习作交际应用的舞台。2.从“需要”入手教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寻找学生情感表达与写作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情动于中而言于外,并将之写在纸上,使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呼喊和情感的歌唱。通过让学生给家长写感谢信,让作文真正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绝好工具,并进一步增进与长辈的感情。犤教学流程犦我们全校各个班级每学年都要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作文基础普遍较低,教师对学生展开前期的作文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运用媒体创设作文情境、借助活动启用作文程序、接轨生活设计作文活动、依据实践拓宽作文训练,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习作体验。教师要做好先导思考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让学生在掌握了学法之后再进入习作实践,这对有效提升学生习作水平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动态生成”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作文课堂教学中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习作资源开展作文教学。习作教学生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快乐习作、创新、提高的过程,是与生成资源和谐共生的过程。因此,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生成,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快乐习作,让学生写出充满个性的习作。一、生成习作材料中,与新思路和谐共生动态生成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教师把预设的作文教学设计把握在手,对于作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要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  相似文献   

16.
万学花 《教学随笔》2022,(3):125-127
写出真情实感是优秀作文的重要衡量标准.指导学生写"真情作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习作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真情作文"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提升学生习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把教师当成唯一的读者,作文中情感虚假、内容空洞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要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习作成为他们愉快的精神之旅。一、变革作文形式,激活读者意识1.作文命题,指向读者。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眼睛,设计开放的话题,不仅便于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而且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如《我的心事》的读者指向模糊,学生看了觉得平淡无味,勾不起写作的欲望。一个学生说:"老师不如把题目换一换,我们可以把它改为《×××,我想对你说》。"一  相似文献   

18.
小学作文教学项目设计直接决定习作的质量和方向,小学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设计好习作项目框架,根据项目框架组织作文材料和安排作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有主题、有层次地写好作文,避免没有主题、没有条理地乱写作文。优化习作话题,不断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让学生乐意写、愿意写、主动写。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11,(6):17-17
2011年第四期的(《习作:为何而作.为谁而作?》让我面对作文教学豁然开朗。第一,习作教学应从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交际应用的需要,是情感倾泻的需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的同时体味到“写”和“成功”的快乐。第二,习作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样也是作文语言的源泉。教师在命题时,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习作训练活动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习作的内容应是习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习作训练的过程中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惧怕心理,导致整个习作训练活动的失败。那么,如何在指导学生开展习作训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激发其写作兴趣鲁迅先生曾说过:“摒粉饰,取藻绘,有真情。”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了写作的真谛。在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之所以普遍地怕上作文课,绝大部分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内容空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忽视学生的生活,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依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要求学生去写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去甚远,缺乏真实情感体验的作文。而学生一写起这样的文章,便感到无从写起,只是迫于教师的要求,不能不去编写一个个离奇的、缺乏生活气息的故事,其作文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长期下去,便会导致学生一遇到作文课就头痛,一写起作文就只能说假话的后果。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并非一定要让学生去写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