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忠义守节、忠君爱国是文天祥骚体文学作品的情感特质,《思小村》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宋理宗的知遇之恩、儒家思想的濡染、对屈原的认同和追随是其骚体作品的情感特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 110~ 111页 :“文天祥……转战江西、福建、广东。转战中 ,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 ,表达宁死不屈的决心。最后文天祥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俘。”编者显然将文天祥写诗的时间与被俘的时间搞颠倒了。无论文学书籍还是史书 ,均介绍文天祥写诗的时间是他被俘后押解过零丁洋的途中文天祥《过零丁洋》写于被俘之后$辽宁省锦西化工总厂一中@叶枫  相似文献   

3.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的具体体现。他宁死不屈,以死报国,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客家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天祥的研究,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总体艺术特征、狱中诗、《胡笳十八曲》和《集杜诗》等。他的交往诗虽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研究的力度却不够。本文着重从复杂的时代思想、社会环境、城市时尚和江西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文天祥交往诗特色的成因,并探讨它对文天祥行事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凡是教过《谈骨气》一文的语文老师都认为:文天祥拒降元朝的故事是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的,这似乎成了定论。文天祥拒降元朝的故事果真是单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的吗?我看不尽然。 首先从这个故事本身来看,“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这应该是针对“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说的。文天祥在南宋身居丞相之高位,但是被拘囚的文天祥已是失去了钱财、自由的贫贱之人,他没有投降说明他“贫贱不能移”。文天祥“受尽了折磨”,但不屈服,说明了他“威武不能屈”。“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  相似文献   

6.
对文天祥前期诗,今之论者一般评价不高,或认为“受江湖诗人影响较深”,或认为“未足以窥见他的英雄肝胆”。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还概括了文天祥前期诗的艺术特色,并从思想感情、艺术技巧、诗学渊源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天祥前后两期诗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者认为,文天祥前期诗多无价值的酬赠之作,在后期,由于生活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诗风受到杜甫影响,所作多慷慨悲壮。其实,文天祥对杜诗的喜爱是一以贯之的,其前期诗亦受到杜诗浸染。本文全面论述了文天祥前后两期诗歌与杜诗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他对杜诗的学习、继承和创造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之死     
牧惠 《中文自修》2006,(7):27-28
文天祥兵败被俘,并在零丁洋上亲眼目睹元军在张弘范的指挥下最后歼灭宋朝水军的崖门大海战后,受尽折磨,仍不肯降元。对于如何处置他,元朝的统治者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当道士,以利于收买民心。对此,降元的前宋丞相留梦炎坚决反对。他担心文天祥出去后“忽有妄作,我辈何以自解”?于是,经过忽必烈亲自劝降仍无效后,文天祥被送上了刑场。  相似文献   

9.
7月的一个下午,小记者班的同学去文天祥祠参观并且访问。 刚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文天祥祠”四个大字。中间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文天祥对自己的总结和赞赏。旁边有一首正气歌,共300多字,记载了十二位英雄的事迹。一展厅里有两尊文天祥的铜像,其中一个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字样。周围有他的文  相似文献   

10.
缕述了文天祥一生的爱国事迹,并对他爱国、抗元、爱国与忠君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于六经最深于《易》、《诗》、《春秋》。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不可尽信、《诗》毛郑所注多有讹误、《周礼》亦不完之书等,对北宋疑经风气的形成和后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实与其家世不显,贫寒无所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少无所师,故能学出己见,无所束缚,大胆疑经。这为我们解释疑经风气何以会在北宋出现,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参证。欧阳修的经学对其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师经需求其意和事信言文观念的提出、对言简意深和简而有法的崇尚,还是对纡徐婉转、平易畅达的美学风格的追求,都可以从其经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万斯同生于明清鼎革之际,一生历经磨难,为学观念凡三变。不变的是他从家世出发的故国世家情怀,以及在此基础上继续了明清浙东学派真儒问题的探讨,并把深藏心底的世家故国情怀衍生出能支撑起他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一块平衡木。为此,他隐忍史局,决心为故国招魂。  相似文献   

13.
陈仅,浙江鄞县人,清中叶以后历任紫阳、安康、汉阴等地知县。作为地方官员,他关心民生,有政绩;作为诗人,他写有记录在各地做官心路历程的诗集《继雅堂集》;作为学者,他潜心研究古代经学、诗学而有独到心得;同时他也是著名戏剧作家李文瀚的知己并为其剧作正谱和评点。对陈仅先生年谱的考订,有助于我们全面研究其政绩、学术和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史记》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证。首先,从《史记》的创作动机来看,《史记》意在和儒家经典《春秋》比附。其次,考察司马迁的漫游踪迹,他探访的都是儒风炽热的地方。再次,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的主要篇目,它们彰显的是“让”、“义”等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观点,对其进行大胆的怀疑与发展,在丢掉了天的人格神外貌的同时,又保留着天的权威性。以"知天命"而"畏天命"为基础,主张"知天命而尽人事",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把天和人融会贯通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位旷世大儒,他用他的一生阐释了“好学”思想,弘扬了“好学”精神。从孔子求学的信念、求学的目的、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方法、求学的品格上剖析他的好学精神,还原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学形象,以期能对当下教育改革提供点滴启发。  相似文献   

17.
蔡清乃明代著名学者、经学家、易学家,被明清两代学者公推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蔡清认为,《易》是以道义配祸福的经书,不同于术数之书,这是对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实属创新之论。  相似文献   

18.
清初,朴学取代理学成为学坛主流,顾炎武是开启这一思潮的先导大师,他标帜“行已有耻”,“博学于”,把人为学统一起来,具备了充任学坛领军人物的素质;他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政治上反抗异族统治,思想上高扬反理学大旗,敢为天下先,他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力开朴实学风,他奠定了朴学的学问基础,影响卓,光照后人,被后世公认为是“清初三大儒”中奠定清朴学思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义利观为核心,系统考察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及其逻辑发展过程,先秦儒家从孔子到盂子再到荀子,围绕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群体发展与个体存在,理性要求与感性欲望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在总体上形成了一个注重道义原则、注重群体发展、重视理性要求的传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既有其理论贡献,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缺失。客观地评价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从传统资源中汲取养分,对于我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的价值转换和价值体系重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对《论语》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解。皆认为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复重教之”。这种解释源于郑玄,被历代注解家所沿袭。笔者认为:首先。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有救无类”的教育思想;其次。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第三,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第四.从文字训诂的角度看。这种解释是增字解经。笔者认为。“复”字的意义是走回头路,即走旧路。这句话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来说的。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就不能再走老路了,要改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不是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就不再教他了。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是一致的了,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论述应当如何采用启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们应当恢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本来面目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