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传统的翻译忠实伦理已向文化交际伦理发生转变。翻译伦理译学作为一个动态信息的传播过程,强调作为主体的译者与"他者"的关系,无论这个"他者"是文本,原作者,还是读者。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翻译伦理学角度出发,以《世界人权宣言》的英汉被动句式句式转换为例,来阐述英汉双语对比研究不仅仅限在源文和目的语文本的句式层面上,还受到权力关系,观念等社会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研究领域,翻译活动已由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本文从全新角度把女性性别结合后殖民的社会背景,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对王蕾和一蕾的翻译文本从语言和心理角度都进行了对比,探讨男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性别差异所体现出不同的翻译角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莱辛作品阅读品鉴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4.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应打破对源语字字对应的束缚,以忠实源语信息为原则、满足译文委托人为导向、准确将信息传达给译文接受者为核心目的。应用文本翻译的特点恰恰与功能翻译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信息型""诱导型"和"表达型"应用文本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差异,并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得到信息更为准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美国情景喜剧受到越来越多中国观众的喜爱,其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生活大爆炸》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其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成分进行有效补偿,进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文本。  相似文献   

6.
从语篇的角度来说,翻译研究主要通过源语文本与其译语文本的对比分析来实现。本文通过对中文小说《一件小事》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主要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衔接手段的异同及其在译文中的体现,最后总结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法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方性法规翻译成为法律翻译的热点。本文拟从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研究地方性法规翻译的特点,探索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原则在法律文体翻译中的可应用性,从而建立法律文本与生态翻译学之间的联系,期待对法律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日趋加深的时代,进口商品的涌入,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而国外商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必然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品牌一个合适的译名。好的译名可以增加品牌的效应,从而为企业盈利。因此,品牌的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变得不可或缺。广告翻译作为研究课题,从国内一开始很少涉及到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策略,再到从语用学和文体学角度研究广告翻译;从国外的翻译对等研究,到文本的可读性,再到目标文本的功能性等,研究领域逐步拓展,研究形式逐渐多样。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外来生活用品类品牌的翻译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消费观,审美观等等。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角度,结合笔者多年的《茶艺英语》课程教学经验探讨译者应该如何根据目标语与源语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采取相应的归化异化策略更好地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更有效表达原文意思从而更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哲罗姆模式和贺拉斯模式都强调翻译的"忠实"性,但对忠实的定义各有不同。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哲罗姆模式的"忠实于文本"和贺拉斯模式的"忠实于读者"在降低传播障碍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这两个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商务合同的文本特征出发,通过简述商务合同的语体特征,从语言、专业、风格等角度对商务合同的翻译程序和翻译准则进行了论述,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商务合同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外宣翻译角度出发,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与"外宣翻译生态环境"为基础,提出跨文化民俗讲解,实质上是导游适应"民俗事象跨文化讲解生态环境"并作出优化选择的过程,其目的是产出符合游客需求与外宣需要的、高质量的跨文化民俗讲解文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10年11月17日《参考消息》的英汉文本为例,以具体实例指出Catford(1965年)提出的"等值"翻译理论对该类型文本的翻译不具有解释力,进而借用勒弗菲尔的操控论,从英汉语译文对比角度浅析意识形态对政治文本的翻译活动的操控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本类型理论有助于客观地分析文本的功能,从而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文本类型理论入手,结合"信息突出"和"经济简明"两大策略原则,对湖南红色旅游景介汉英翻译做实例分析,验证了文本类型的分析及两大策略原则地结合在红色旅游景介翻译领域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当前翻译失误的现状中总结经验,从译者自身角度来探讨作为一个译者的翻译素质问题。笔者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了译者的四个必要条件——双语能力的掌控、文本特点角度、责任心和一专多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译者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与审美体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概念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审美缺陷问题.在接受美学视野内,翻译的文本不但要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要起到开拓读者接受视野的作用.唯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保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审...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于《论语》的源语文本为中国古代文言文,要对《论语》进行语际翻译,语内翻译是基础和前提。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价和测定出发,以三个主要指标——译者素质、多维度转换程度和读者反馈,试评吴国珍《论语》译本的语内和语际翻译模式,并提出对生态翻译学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对于他的翻译策略,尤其是选用古雅的译笔翻译外国文学,各家评说不一.本文拟从文化视角切入,重新审视林纾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林纡及其译作,而且会使我们更明确地意识到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两种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斗争与协商的结果.在诸多文本外因素制约下,译者有时必须适度逾"矩"以保证其翻译作品顺利地为特定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翻译症"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本文对"翻译症"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梳理,从内部与外部两大角度探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尤其对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翻译症"进行了探讨。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有策略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就可以逐渐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克服"翻译症",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在广义上是指文本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指涉关系.将译者主体性置于互文性的视角之下进行研究,一是有助于把握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纵深层次;二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从互文性的视角来考察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可以揭示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阅读阶段、阐释阶段和二度创作阶段,具有三重身份的译者(读者、阐释者、第二作者)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